公元前99年,大汉帝国太史令、著名史学大家司马迁同志,因为替好友李陵的降敌之举,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下狱问罪。

在阴森可怖的帝国监狱里,司马迁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严刑拷打;最终,没钱赎罪的他,还不得不屈辱地接受宫刑。

若干年后,尽管太史公早已看淡一切,但是,每当其回忆起廷尉府里的那一段岁月时,却依然会心有余悸。

午夜梦回之际,司马迁时常会想起杜周——那个曾经亲手摧残过自己的酷吏;那个无论何时想起,都会让人不由地战栗不已的“刽子手”!

其(杜周)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史记·酷吏列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人们总是寄希望于“天道好还,报应不爽”;但是,现实世界却总是充满了黑色幽默——有的人即便是“恶贯满盈”,却依然可以安然一生。

而上文所提到的酷吏杜周就是如此。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他的故事;看一看身为一名酷吏,杜周是如何在几乎得罪了大汉朝堂上所有的官吏之后,依然可以“稳坐钓鱼台”的。

杜周,西汉时期南阳(今河南南阳)杜衍人。

据现有史料来看,杜周的家庭环境一般,甚至可以用“贫穷”来形容——在其参加工作许久,已经被调到廷尉府(汉廷最高司法机关)任职的情况下,杜周的全部身家,也不过是一只瘸腿的瘦马而已。

杜周初徵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

故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杜周的文化水平应该不是很高,或者说,他应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私塾教育。

但是,所有的一切,并不能阻止杜周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迫切需要——在自知被推举为官无望的情况下,杜周决定从基层做起,先混到大汉帝国的官僚队伍里再说。

在汉武帝一朝,升迁速度最快的途径基本有两条:

第一、积极参加大汉野战军,在沙场上,凭借着手中钢刀,砍取匈奴人的首级,然后封侯拜将;

第二、投身于“司法(酷吏)”队伍,协助汉武帝整治一切不听指挥的势力,然后在某次大案要案中表现出色,获得赏识、加官进爵。

杜周摸了摸自己同样是肉长的脖子,头也不回地就加入了“比较安全”的酷吏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我们前面说过杜周的文化水平一般,但是,架不住人家“会来事”。

在《史记》中,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描述杜周的升迁之路:

义纵为南阳守,以(杜周)为爪牙,举为廷尉史。事张汤,汤数言其无害,至御史。

青史君稍微解释一下:

义纵与张汤均是汉武帝一朝最为有名的酷吏;并且,据《酷吏列传》记载,这两个人的行事风格迥异,绝对是各具特色的领导;而杜周却可以先后得到此两人的认可,可见其手段非常!

当然,作为一名酷吏,杜周之所以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关键是他“本职工作”做得好:

对于杜周的性格特点,司马迁用了这样几个字来形容:(周)重迟,外宽,内深次骨。

通俗点说来就是“人狠话不多”!

当张汤和义纵相继倒台之后,曾经的小弟杜周终于走到了台前。

虽然,史书上说,杜周的行事风格基本都是在模仿张汤,但是,他却做得更彻底:

在杜周出任大汉廷尉期间,廷尉府监狱里关押的、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人数,就从来没有少过一百人;

只要是杜周所主审的案件,株连几十个人,都属于小菜一碟;一次性株连上百人,那才是常规操作。

不仅如此,只要是被杜周签发了逮捕证,那么,你就只剩下“认罪”一条路可以走了——不认罪,就会打到认罪为止。

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

所以,在杜周主管大汉司法期间,朝廷诏狱里的在押人员总计超过了六七万人,而全国各地监狱里的人犯总数更是增加了十几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杜周并不是毫无目的胡乱的株连,他办案行事有着一条鲜明的旗帜:一切以汉武帝的意图为标准。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看到杜周这样的“徇私枉法”,有人就看不惯了,就责问杜周道:你身为大汉帝国最高司法机关的掌舵人,行事不以法律条文为准绳,却屈从人主之意。难道这就是你的本分吗?

对于这样一项言之凿凿的指控,杜周却笑道:真是迂腐至极!什么是法律准绳?上一任君主所说的就是律,后一代君主所推崇的就是令(君主的旨意即是法律)!现在,我只要遵循君主的旨意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遵循那些以前的规章制度呢?

就这样,杜周作为汉武帝的爪牙,几乎得罪了大汉朝堂的所有官吏,但是,他却可以黯然退休。

不仅如此,即便是其还有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在其退休之际,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穷小子,而是家资累巨万的富家翁),却依然可以不受追究!

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

青史君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之时,杜周依然在世,所以在《酷吏列传》里,关于他的很多记载都讳莫如深。

但是,通过仅有的只言片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这个杜周绝对是一个活明白了的官场高手,他知道身为“酷吏”,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紧跟君主步伐,不要有过多的个人想法。

只要找准了自己“白手套”的站位,剩下的一切都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