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功德林中曾有这样一位“刺头儿”,他撕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来当手纸;若有人说蒋介石半点不是,他轻则当面辱骂,重则大打出手。

在学习会上,他要么缄默不言,要么大放厥词,甚至以于谦(明朝名臣)自比,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忠贞气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样一位固执愚忠的战犯,又为何得以在毛主席逝世后,为他守灵呢?又为何能当选全国政协常委,甚至离世后入葬八宝山呢?

运筹内外,幸不辱命

1983年4月,作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的黄维,再次见到廖运周时,内心还是不胜唏嘘。

这个昔年被自己骂成“党国叛徒”之人,如今已经恢复了身份,真正“变”成了一名中共党员。

此时的黄维已经完成思想改造,对当年之事已不再介怀,两人尽释前嫌,感叹时局变化无常。

这说起两人的渊源,还要追溯到廖运周被授予“云麾勋章”的成名之战。

那一战役获胜的关键,除了廖运周本身卓越的作战能力外,还有黄维提前送了8门大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维

这场战役之后,黄维既得意于自己有识人之明,又认定廖运周必然感激他。

廖运周作为中共卧底,正好也想接近他,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廖运周便干脆投到黄维麾下。

在淮海战役爆发前,廖运周一直在想尽办法,为起义创造条件。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党争复杂,廖运周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

12兵团的总司令是黄维,是陈诚的嫡系亲信;兵团副司令有吴邵周,他是汤恩伯的人。

陈、汤不和已久,屡屡斗法。陈诚独断专权,喜欢越级指挥,在他的运作之下,汤恩伯竟成个“光杆司令”了。

汤恩伯的下属张灵甫,也绕开他直接向陈诚汇报,汤恩伯更是憋闷愤恨。

黄维、吴邵周两人,可谓是各为其主,面和心不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运周

廖运周利用这一点,为淮海战役的起义扫除障碍,所以他曾故意问副司令吴邵周:

“为什么要我们85军(85军原直属吴邵周,后来并入12兵团)护第10军、第18军转移,他们互相掩护不是更好吗?”

至于原因,吴邵周当然心知肚明,无非是黄维想要削弱他的势力。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吴邵周只能说:

“那你把328团,留给我做预备队吧!”

廖运周心中大喜,面上却未显露分毫,调离328团正为他解决了心腹大患。

因为328团的团长不好争取,这样一来,110师尽在掌握,再无人可以阻碍起义大计。

深究起来,国民党几次兵败,背后都与由来已久的顽疾——党争,脱不了干系。即便战事吃紧,即将兵败,国民党内部也要分出个高低嫡庶。

廖运周深知,光有领导骨干参与的起义,必定是不成功的,所以他宽严相济,运筹内外,积极争取群众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

当时,大战在即,军士们思想都比较乱。

一是大战必然旷日持久,长久见不到家人;二是大家都担心自己不能见家人最后一面。

廖运周给手下军士们每人发三个月的薪水,还在最危急的时候允许他们回去探亲。如此一来,众人皆心悦诚服,廖运周在军中的威望大大提高。

但对于淮海战役的兵力部署,廖运周却无法决定。

当时,黄维决定以四个师一起突围,廖运周的大脑飞速运转:

如果真的这样行军,很有可能突围,即便自己的110师起义,也很快会被反扑,究竟该怎么阻止黄维又不令他生疑呢?

突然,廖运周想起之前自己发现黄维还有保全嫡系军队的想法,何不以此为突破口。

于是廖运周主动请缨,作为先锋带领110师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黄维看来,这个提议虽然冒险,但诱惑却实在很大。

万一廖运周突围失败,自己的嫡系军队也不至于白白送死,考虑再三,他最终答应了。

此时的黄维,志得意满。进有廖运周打先锋,退可保全嫡系。

他看廖运周越看越顺眼,认为他是党国的“忠勇之士”,还给了他很多坦克、榴弹炮等武器。

廖运周与解放军派来的联络员约定好,到时在胳膊上绑白布条的是起义军,由此解放军故意让110师突围,以打消黄维的疑虑。

黄维误以为前方已取得胜利,正在大本营与部下庆祝之时,廖运周起义的消息却突然传来。

这一消息仿若平地惊雷,将黄维炸了个肝胆俱烈,他大骂廖运周是“党国叛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见大势已去,已是强弩之末,黄维和胡琏准备乘坐坦克逃跑。

两人驾驶的坦克上爬满了士兵,胡琏心狠手辣,杀伐决断,将士兵赶了下去,甚至还开枪威胁。

黄维却不肯,因此贻误了时机,后被解放军俘虏,开启了长达27年的思想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