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一年,从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到数据资产入表政策落地,再到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x”行动计划……可以看到,国内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进程,不断提速。

当前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如何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技术创新?5月23日,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的前一天,福州市政府特别策划了一场“院士专家行”活动,邀请国内多位重磅嘉宾把脉“新要素环境下的数字经济发展”。

在当天举行的两场高峰对话上,9位院士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分享了他们的高见。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强大的算法和算力,还有赖于海量优质的数据支撑。人工智能的日益强大,也将它对数据价值释放的作用不断凸显,并给各行各业带来无限可能。

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火爆的基础

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60多年来几经浮沉,为何发展到今天才出现如此火爆的境况?

“我的回答是,当人工智能遇到大数据,它不火也得火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如是说道。他认为,今天人工智能火爆的重要基础,一个是强大的算力,另一个是优质海量的大数据。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二者是像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也注意到,人工智能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现场举了一个例子,称一家名为Photobucket的网站因大模型的火爆而“起死回生”。

据悉,Photobucket是全球知名的图像托管网站,提供影像、视频寄存、幻灯片制作与照片分享等服务。在鼎盛期,一度拥有7000万用户,占据美国在线照片市场近一半市场。后来,这家网站逐渐衰弱,几乎要被关停。

但是这两年人工智能的火爆、大模型的兴起,让这家网站成为科技巨头争相合作的对象。包括苹果在内的多家科技公司纷纷找上门来,希望Photobucket能授权其130亿张照片和视频,用于训练大模型。据粗略估计,Photobucket所掌握这些数据内容可能价值数十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到,“在将原始数据变成数据资源、数据资产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需要这些数据的使用者,同时又助力数据产生价值。”邓中翰说。

紧接着,邓中翰又以自己从事的数字感知领域研究举例说道,通过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芯片,可对视频监控的前端进行包括人脸、车牌照、行为等方面的识别,进而做结构化标签处理。通过这一系列人工智能的操作,能够迅速调用大量的视频监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这为警方破案、寻找失散老人儿童以及智能交通、安全出行等提供了便利。

邓中翰认为,数据要素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血液”,也必然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这样的“血液”和活力输送到社会中去。

人工智能将产生指数级效能

在当天的“院士专家行”活动上,与会专家还提到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数字技术的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研究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认为,不管是互联网+、数据要素x,还是人工智能N次方,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在他看来,互联网的一个独特效能,是可以使沉寂多年的静态数据“活”起来,从而产生叠加效应。大数据的特征则是能快速复制并作用于不同场景、领域和主体,进而释放出倍数的效能。而迈入智能社会,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在越过一个奇点后,产生指数级效能,这对各行各业的赋能影响将是巨大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他认为,人工智能与卫星“通导遥”(通信、导航、遥感)等新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万物互联的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集成的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著名遥感学家童庆禧分享了一个案例,去年美国某公司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把自卫星出现以来的所有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综合起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分析重构。后来,该公司在赞比亚发现一个大型铜矿,丰厚的收益很快覆盖了此前的全部投资。

放眼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张平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仅局限于一个语言大模型或视频大模型,也不会止步于多模态大模型,接下来人工智能还会发展出像人一样的四肢功能。而随着人形机器人、具身人工智能的发展,它将进一步赋能实体经济。

“人工智能为什么越来越像人?”黄殿中表示,因为人类大脑拥有860亿个神经元,而ChatGPT3.5的参数级已超过1700亿,随着参数量级的增加,人工智能可能更像人类。但由此也会引发种种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类,超过了怎么办?人有善与恶之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也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对此,黄殿中认为,未来需要用法律和道德约束技术,以达到可控发展的目的。李德仁也表示,在人机共存的未来,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则、伦理道德准则,用于维系人机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南都记者了解,自2020年以来,“院士专家行”(论坛)已伴随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召开数届,是峰会的特色活动之一。此次“院士专家行”(论坛)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共同承办。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樊文扬 王子黎 发自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