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夫老李

文/孙振军

北京的寒风像长着胡哨的刀子,一刀刀地向人脸上砍下来时,还带着瘆人的“呜呜”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风不像黄河中下游沿岸的北方地区那样,一般是有规律地刮着,要么东南,要么西北;而是明明向东面呼啸而去,你以为它走了,而一眨眼的工夫又变成了向西,杀了个令人猝不及防的回马枪。因此,脚底下的一团满含着沙粒的浮尘以及纸屑、树叶、塑料袋之类的垃圾,就像一团被人为操控着的怪物一样,“呼”地一声去了,“呼”地一声又来了。毕竟,离京城最近的沙丘据说只有七十公里了。

就是在这样寒风彻骨的天气里,在北京大兴区的一条大街上,我注意到了老李。

当时,我到大兴汽车站送一位友人回家。分别后,我犹豫了一阵子:是打的回去呢,还是步行回去?反正,离客居的宾馆也不远。就在这时,我发现了我当时并不知道他姓什么的三轮车夫老李。老李一看就是那种老实巴交的乡下人,矮矮的身材,圆圆的脸庞,厚厚的嘴唇,乱蓬蓬的头发,穿着一件蓝不蓝、灰不灰,在我的记忆当中是“文革”时期常见的那种半截短大衣。

此时,老李正用他那也不知是因为风大还是因为睡眠不足,总之是努力想睁但又睁不大的眼睛,以及目光懈怠而又满含期许的眼神,痴痴地看着我。当然,他那厚厚的双唇也习惯性地微微张着,使得整个面部显得十分乞求与渴望。

于是,我立即改变了主意:“三轮车。”老李听到招呼,登时来了精神,像弹簧一样“嗖”地一下从车座上蹦了下来,手脚麻利地将车调过头来,十分准确地将后车厢的门口停在了我身旁。“到校长大厦多少钱?”我问。“七块。”老李答。我说:“走吧。”因为我来的时候打出租车的费用是十五块,知道老李报的价并无虚头。

风依然“呜呜”地哭叫着,“呼呼”地嘶喊着。他在前排吃力地蹬,我在后排认真地看。“你贵姓啊?”我问。“免贵,我姓李。”老李喘着气说。因此,我才知道他姓李。“你贵庚啊?”我又问。“贵什么?”显然,老李没听清。我又重复了一遍:“你贵庚啊?”“你说什么庚啊?”老李反问。这下我明白了,老李不是没听清,而是闹不明白“贵庚”这个显然斯文些了的雅词儿。我干脆直截了当了:“你今年多大年纪了?”老李这下闹明白了:“嘿!您问我年纪啊?四十四啦,属兔。”我心里“咯噔”一下,属兔,这不和我同岁嘛?

过了红灯,拐了个直角的弯儿,转入另一条街后,显然是大顶风了,三轮车的小塑料蓬子几乎被吹翻过来,后车厢的小木门被吹得“啪啪”地直响。而老李的腰,弯得更弓了,屁股左右摆动的幅度也更大了,每一脚蹬下去,都近乎得用上自己全部的力气加上身体的重量,才能勉强地将脚蹬压到底。如此,左一下、右一下,艰难而单调地重复着。我想着他的年龄、看着他的样子,刚开始觉得有些挺好玩、挺好笑,但不知咋的,我突然想起了一句本来是用来调侃的著名台词:“同样都是人,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可不,我们都是四十四岁的“兔”,却一个坐车、一个蹬车。于是,我偷着乐的心境顿时消失了。

“老李,你停一下!”老李“滋”地一声拉住手闸,扭过头来,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问我:“您要干嘛?”我说:“你下来坐我这儿,我来蹬。”老李连连摆手:“这哪成呢?这哪成呢?您这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哪能干这粗活呢!”我笑笑说:“你放心坐过来吧老哥,兄弟也是干庄稼活出身,你就当我锻炼一下身体吧。”老李很疑惑地看看我犹豫了一阵子,才勉勉强强地和我换了位。

坐到后面几分钟后,老李的气终于喘匀实了。其实,老李挺健谈哩,告诉我,家就在大兴区黄村镇附近,种有几亩菜;平时老婆买菜,自己蹬三轮,两口子每月能划拉一千多块钱。“咋会这么少呢?”我不大相信。老李说,本来他蹬三轮每个月都能挣一千出头,可费呀税呀什么的一交,就得占三百多元,因此就只能落个七八百元了。再加上老婆卖菜挣的七八百元,全家月收入也就是一千多块。“蹬三轮这么累,你咋不换成机动摩托式的呢?”我不解,老李说:“那不成,上头不让干,非得人力蹬不可,说这能减少污染,还能保持老北京风貌。”而提起孩子,老李则显得更兴奋了,他膝下有一个独生女儿,都十五岁了,才上小学六年级。“没办法,老留级。”老李笑哈哈地说着,但并无责怪女儿的意思。“你可得好好学习啊,咋着将来也得弄个四轮车骑吧?可不能像我,一辈子只能蹬三轮。”老李说,他经常这样苦口婆心地教育闺女哩。

聊着、聊着,我借住的宾馆到了。我下车,掏出十元钱,像老李那样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说:“别找了,就这样。”“我今个儿可算遇着大好人了!大哥,你再用车言语儿声啊!”老李千恩万谢着,又蹬着三轮车揽生意去了。望着他消失在寒风与街流中的背影,我想:我这辈子恐怕都难再见到与我同庚的老李兄弟了。

(2007年11月27日凌晨零点半至1点半北京黄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孙振军,男,1963年11月出生,河南省宜阳县人。中国摄影艺术馆执行馆长。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三沙市“荣誉摄影师”。第1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作品展策展人,第13届、14届中国摄影艺术节艺术总监。中国南海研究院“南海口述历史项目”顾问与访谈人。2016-2023年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2021年、2022年徐州淮海摄影周艺术总监。2022、2023成都国际摄影周国际摄影名家论坛专家。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家、策展人、时事与摄影评论家。高级记者(技术二级)。曾在海军南海舰队、西沙群岛服役,并从事新闻与摄影工作。参加过1982年3月14日中建岛抓捕越南特务侦察船行动,并任跳帮组组长,荣立过两次三等军功。新闻作品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等。出版过《中国的疲惫》《笨人请举手》《革命的常识》《西沙往事》《俺村人》《摄影是什么?》《知道与拍到》等专著。第十一届全国文代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