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预约火爆,人们纷纷“卡点”抢名额;展现晋商历史和商业文化的晋商博物院持续升温,每天开馆前就有游客翘首以待……如今,“到博物馆去”成为山西太原的社会新风尚。今年五一期间,太原市文物景区、文博场馆接待游客70.58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接待量较2019年同期增加28.15万人次。

太原古称晋阳、并州,是一座拥有千年文明史和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原依托资源禀赋,将博物馆作为“锦绣太原城”的历史见证和重要支撑,加快构建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干、非国有博物馆和类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之城”基本架构。太原的“博物馆热”如何形成?走进遍布全市的101座博物馆,心中便有了答案。

在晋祠博物馆,西周的柏树、北宋的建筑无一不在历史长河中诉说着岁月变迁。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说:“今年我们已经把预防性保护工作推展到了全馆的96座建筑,我们最大的使命就是把文物现有的历史信息尽量长时间地保存下去,让更多人看得到晋祠之美。”

“在坚持‘保护为先’的同时,我们持续在文旅融合发展、科技赋能创新、文物生态治理和红色基因传承上发力,持续打造经典、智慧、群众、革命四类博物馆,让市民、游客更加了解太原历史文化。”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

太原围绕三晋文化、晋阳文化、晋商文化、工业文化、醋文化等不同类型又极具当地特色的博物馆,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网络矩阵,实现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107项专题展、1900余场次社教活动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让观众开启博物馆“数字之旅”;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文物更“鲜活”。太原推出云展览89项、云游景区12个,提供“博物馆到家服务”。

围绕革命博物馆建设,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等重要革命旧址创新展陈,构建红色情景剧展演、红色情景微课堂、红色研学等多元化、多渠道展示体系,开展“山西女兵连”等展览活动,成为人们重温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

在经典、智慧、群众、革命四类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愈发充满活力。此外,太原市坚持活化创新,鼓励“博物馆+文保单位”“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博物馆+遗址公园”等创新模式,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跨界融合。

比如,联动太原市“歌迷之城”“演唱会之城”新文旅名片,持有当地部分演唱会门票者可免费参观晋祠博物馆、太山博物馆、双塔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龙山石窟博物馆等,仅五一期间就免费接待歌迷1.56万人次,贴心服务广受赞誉。

近年来,太原市落实国、省、市文物领域项目资金15.72亿元,用于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文物安全、价值阐释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的出台,逐步建立起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

日前,太原市博物馆、晋祠博物馆成功升级国家一级博物馆,让太原市属一级博物馆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接下来,太原市将继续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持续打造“馆城融合、人人共享”的现代化“博物馆之城”,构建文旅融合热点门户城市,让“锦绣太原城”历史画卷深入人心。

2024年5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101座博物馆“织就”锦绣太原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责编:张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