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大妈与打球的年轻人因“争夺”球场起了争执,类似的新闻频频引发关注。这一现象的背后,可以看到城市空间未能统筹满足各类居民群体的生活需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规划应关注到各类人群的需求特点,通过解决城市空间、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好不好”的问题,让各类居民的城市生活更加“有感”。

日前,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举办了专题研讨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菁在会中表达了上述观点。张菁分享了全龄视角下的规划转型思考,在她看来,全龄友好视角下的城市规划,需要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多层次需求,提高全体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菁。

广场舞大妈与篮球少年的场地冲突背后,城市公共空间应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国新办于今年1月举行的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曾通报,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会中表示,与发达经济体80%左右的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还有十几个点的提升空间,中国的城镇化仍然处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数量和质量提升还会有很大的空间。

在盘古智库举办的研讨会中,张菁有关城市规划的分享则集中在了“质量”一词上。她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要着重解决城市空间“好不好”这一问题。她认为,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亟须补齐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公共空间不足等历史欠账,并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多年来,类似的新闻频频引发关注——广场舞大妈与打球的年轻人因“争夺”球场起了争执。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背后看到,当下的城市空间未能充分统筹满足不同群体的生活需求。张菁表示,全龄友好的城市规划理念,可以针对性、精细化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多层次需求,从而推进全体居民建立代际团结与信任,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在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跳广场舞。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市民在乌鲁木齐市的人民公园内练习健身操。近些年来,乌鲁木齐市因地制宜,大力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极大满足了市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新华社发

游憩、居住与无障碍,各年龄群体的需求是什么?

在全龄友好视角下,我们大体要看到儿童、青年与老年人等几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具体来看,当前各年龄群体的城市空间需求问题有且不限于,儿童缺少游憩玩乐的空间与设施;青年房租住房压力大,居住空间普遍远离市中心,通勤距离长,申请公租房困难;老年人需要适老化改造等。

张菁认为,全龄友好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应从过往的宏大叙事向身边小事转变,所谓的“友好”往往体现在一些细节中。以儿童友好为例,儿童使用的防护栏杆应是纵向而非横向,以避免儿童攀爬坠落向上攀爬,并要合理设置栏杆间距,避免儿童卡头。

张菁强调,同类重点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空间使用需求各有不同。以青年群体为例,20岁左右的大学生与社会新人对文娱空间与体育场地的需求更大,而30岁以上的青年群体往往成为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则对社区中有关“一老一小”的关怀设施有较高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研究中,还将女性作为重点人群,关注她们的生活需求。张菁告诉南都记者,年龄只是衡量空间使用需求的众多尺度之一,性别、生活方式、阶层、收入、种族收入水平等方面都应可纳入城市规划的考虑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街道洪楼广场社区,老年人在参加套圈游戏。新华社发

在有限空间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要根据人口特点有所侧重

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满足全龄群体的需求,避免产生空间矛盾?张菁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在社区的运营管理中分割公共空间,如区分不同人群使用空间的时间段、分离不同的使用场所。

“现在不少小区打开围墙,重新组合成更大的新社区,让附近居民共用其中的公共设施。”据张菁观察,如北京、衢州等地区,整合了临近小区的公共空间,为场所分类使用提供了便利。

张菁向记者强调,仍要在有限的公共空间中寻找不同群体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复合使用公共场所与设施。嵌入式服务是近年来的最新尝试,旨在让更多居民享受到身边和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据极目新闻报道,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街都府堤社区的一处嵌入式服务中心,除了提供“一老一小”相关服务外,还通过创业讲座等活动吸引了青年人参与。

今年1月,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导则(试行)》,导则中明确,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导则要求嵌入式服务设施兼顾全龄人群,原则上提供不少于3项服务功能。

张菁还告诉南都记者,在全龄友好的城市空间规划中,仍要根据各群体的实际分布情况有所侧重。如上海市,已可以借助大数据精细绘制各地区的人群画像,已以让公共空间与设施着重满足主要人群的生活需求,兼顾其他人群。

采写:南都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