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玲穿着橙色的运动服,戴着显眼的荧光绿头盔,腰上绑着攀树安全绳,站在一棵大树下等候裁判员的命令。

裁判员一声令下,她迅速抓着树干上的助攀把手三下五除二爬上去,不一会就爬到树枝部分。到了树枝部分,助攀把手便大大减少,她便双手紧抱着粗壮的枝干借力上攀。她的手上没有佩戴护具,手掌不断摩擦着粗糙的树皮,尽管如此,她也没有放慢上攀的速度,不一会她的额头上便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是中国攀树运动员俞燕玲在亚太攀树锦标赛上进行的速度攀爬项目比赛。树木的枝条如同宫殿的走廊,向四面八方延展。俞燕玲掌握了进入这个“树木宫殿”的钥匙。

走进“树木宫殿”的攀树人

俞燕玲与攀树的奇妙缘分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2012年,她凭借体育特长获得了入读厦门大学的机会。那一年,厦门大学率先在国内引进了攀树课程。在一次校园漫步中,俞燕玲偶然发现一群学生正在进行攀树课程的训练,这一幕立刻引发了她对攀树的兴趣。

不愿只作旁观,俞燕玲立即行动起来,找到了攀树课程的教练,主动提出要成为他的“助教”。从那时起,每当攀树课程开始之前,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忙碌在场地上,将攀树器材从器材室一一搬到攀树训练场地;在学生们到来之前,她会迅速地将绳子、攀树装备一一布置好。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训练,俞燕玲的攀树技能有了显著的提升。2015年,她随厦门大学攀树队参加了香港攀树锦标赛,这是她的第一次攀树比赛,也让她对攀树运动有了全新认识。“完全没想到攀树竟然可以这样,这次比赛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首次见到了比赛选手们在树上如猴子一般自如的状态,他们在树上的表现就像在平地行走一样。”

这次比赛让俞燕玲了解到了自身的技术不足。返校后,她延长了攀树训练的时间。到2016年参加台湾攀树公开赛时,俞燕玲包揽了女子所有项目的冠军。2017年,俞燕玲大学毕业,面临着未来的选择。在慎重思考后,她决定成为一名树木工作者。此后,她的生活与树木密不可分。

俞燕玲攀爬过的最高一棵树位于台湾,高达60米的古树。“攀爬过程中,我会忘记自己已经爬到了何等的高度。低头望去,只能看到一片翠绿的树叶。当我从树冠中探出头来,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攀升到了何等的高度。地面上的微风在树顶仿佛变成了九级大风。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

亚太攀树锦标赛夺牌的中国人

2024年的亚太攀树锦标赛于4月26日至28日在马来西亚举行。俞燕玲怀着自豪的心情走进比赛场地:“亚太攀树锦标赛是国际树木协会在亚太地区举办的最高级别的攀树赛事,与亚太锦标赛同级别的只有北美和欧洲地区的锦标赛,在此之上便是世界攀树锦标赛。我能去参加比赛是十分自豪的,因为可以让大家看到中国的水平。”

这不是俞燕玲第一次参加亚太锦标赛,去年她就曾登上亚太锦标赛的赛场。但踏上赛场的这一段路并不容易。她曾经在香港拿到过前五名,因此她拥有报名资格。但因为内地没有国际树木协会举办的攀树赛事,所以内地没办法为俞燕玲写推荐信。于是,俞燕玲联系了香港的攀树组委会,并将香港分部所写的推荐信交到亚太区的组委会,又联系了2023年亚太区总技术裁判。

经过重重沟通,俞燕玲终于在比赛开始的前一周得到了参赛资格。“还好去年的比赛在新加坡,签证很好办理,如果是其他地方,签证要很长时间,可能就来不及了。”俞燕玲笑着说。正是有了去年的经验,俞燕玲今年报名亚太锦标赛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亚太攀树锦标赛一共有五个项目,分别是投掷豆袋、速度攀爬、工作攀爬、空中拯救和上攀。其中,投掷豆袋项目分为A、B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分值,不同分值的点难度和高度都不同。参赛选手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得尽量高的分数。因此,合适的战略战术是选手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开始投掷豆袋项目之前,俞燕玲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掷豆袋的策略。她将给自己两次投九分的机会,如果投不中,她便立刻去拿三分的保底分。正式比赛前,她站在比赛场地边缘候场并观察其他选手投掷豆袋。对手的出色表现让俞燕玲敲响了警钟,她明白:要想赢必须采取更激进的策略。于是她临时调整战术,选择去拿有难度的高分。

站上比赛场地后,俞燕玲迅速手提装有豆袋的箱子围绕树进行观察,在确定投掷位置后立即站定,迅速拿出豆袋。豆袋后端连接着一根长绳子。俞燕玲双手抓着距豆袋约一米的绳子处,目光紧盯着得分点,膝盖微微下蹲,双手小幅度地将豆袋甩起来。突然,她奋力一跃,豆袋咻地飞上了十几米的树上稳稳挂住。俞燕玲拿下了分数!最终,她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花时间在枝条尽头的人”

如今,俞燕玲作为一名树木工作者开展着众多与攀树相关的业务。她会做树木修剪的工作,也开了攀树技术的培训班,有时还会开展推广攀树的沙龙。

今年4月,俞燕玲的团队接到了一个树木修剪的单子。4棵榕树生长在路牙上,居民担心路牙无法承受4棵榕树的重量导致墙面倒塌,便急忙联系俞燕玲团队对树木进行修剪。到现场后,俞燕玲判断需要将树木外围的树枝全部修掉。但难题在于,这些树木的最外侧长满了藤蔓,藤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大而密的网。即便俞燕玲将树枝剪掉,藤蔓也会把下落的树枝兜住。而且很难把藤蔓修剪掉。藤蔓长在树枝的最外侧,最外侧的树枝太过细小,无法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在经过周密的思考与一番讨论后,俞燕玲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她凭借着过硬的攀树技术尽可能地靠近树枝末端,又充分运用可伸长约三米的电动长柄锯,顺利将树枝藤蔓修剪下来。

攀树推广也是俞燕玲团队一直在坚持的工作。前不久,俞燕玲团队在长沙举办攀树沙龙。在青翠的草地上,生长着一棵高大的树木。一群人站在树底下向上望去,看着一个穿着玫红色运动服的女子在向上攀爬。女子越爬越高,树下的观众看着女子的身影越来越小。这名女子就是俞燕玲,她正在给参加长沙攀树沙龙的成员示范攀树技术。

“今年比较出乎意料的是在长沙的分享沙龙,来了四五个人,明显表现得很感兴趣。了解后才知道,这几个人是湖北和湖南的高校老师,他们想把攀树的技术带回去。”俞燕玲的推广也慢慢有了成效,攀树这项运动也慢慢地在内地发展起来。

当被问及攀树对她意味着什么时,俞燕玲慎重思考后回答:“可以总结为‘相’字,有相互的意思。我和攀树相学互长,我得到了进步,同时让更多人关注到树。也有相见的意思——我看见自我,也让他人看见了攀树这项运动和职业。同时很巧的是,‘相’字的组成,就是一个木,一个目,代表树和眼睛,冥冥中也在倾诉攀树带我们看见了自己,看见了树,看见了更多。”

文|记者 谭洁文 实习生张宝怡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