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近些年越发喜欢看战争片,觉得深刻、热血且有内涵,常能被感动到热泪盈眶。但邀自家长辈一同观看时,他们往往会摇头叹息:“不如《高山下的花环》精彩。”

不禁引起众人的好奇,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片子呢?会给大家留下如此刻骨铭心的印象——《高山下的花环》是李存葆的小说作品,创作于1982年,首发连载在《十月》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经发表,就万人空巷的追捧,足有百余家报刊社转载全文,并都销量不菲,由于热度一骑绝尘,翻译出十几种语言销往世界各国,均收获不同肤色读者的激烈讨论和喜爱。

小说经数十家剧团改编后上演,场场座无虚席、观众无论男女老少皆泪流满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媒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竟然缔造出累计三百多万字解析评论的佳绩。

当时多家电影制片厂前仆后继向李存葆要版权,其中上海电影制片厂名气响当当的谢晋导演,如立军令状般保证:“要是搞不出名堂,我这辈子都不拍电影了!”

就这样,硬是靠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拿到了改编权,最终同名电影获奖无数。

哪怕时隔数十年,战争题材的分类里已有数不清的作品,《高山下的花环》都仍有豆瓣评分9.4的高分,被称为“中国最好的战争片”,是绝唱一般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高山下的花环》到底有多好看呢?

对于文艺作品来说,极致的赞誉就是活灵活现——尤其是1983年,胡耀邦还自费购买了两千册图书,赠送给正在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将士们鼓舞士气。

总之,作者创造出的人物就像有生命一般,就像《红楼梦》,万千读者会感同身受的去体会林黛玉、晴雯及薛宝钗等人的一言一行,她们恍如会呼吸、会思考,也会流泪和展露笑颜。

——《高山下的花环》也是如此,其中的人物赵蒙生、梁三喜、靳开来及小北京等人,都让大家如见真人,一度惹出件非常有趣的“乌龙”。

当年,李存葆的小说还未出版,即稿子发往新华印刷厂不到十天,就有导演找到作者,提出要把《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这话后,李存葆很纳闷,还未出版,导演是怎么知道作品内容的?

后来才明白:原来是新华印刷厂的工人们排字时,受到作品内容感染,忍不住情绪多印了校样,带回家里给亲友们传阅,后来此稿在社会上不胫而走,传开来了。

读者们入戏这么深,甚至工人为此不惜“违背工作原则”,足以显现出《高山下的花环》的魅力,那么这部作品具体出彩在何处,从三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番。

首先就是对主旋律的颠覆,整个故事讲述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一个连队从参战到打赢的经历,人物跟剧情的安排,放在上世纪80年代是前无古人的“创新”。

——就算搁在当下,也是十分大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之前从40年代到80年代的时间里,军人形象要么是传奇及典范,要不就是积极向上和乐观,或者大多是朴素勤恳的草根形象。

如《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他孤身一人深入敌方内部,方方面面都是一位强大的英雄。

再好比巴金先生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基调洋溢着积极正能量,《董存瑞》、《雷锋》等,则是简朴勤劳,从农村青年蜕变为合格军人的典范。

但《高山下的花环》却颠覆“主旋律”,赵蒙生来到一线部队的原因是“镶金”,母亲是某军区医院院长,“贵太太”的设定,说明还有位虽未出场,但来头儿更大的父亲。

公子哥到连队里抽的是中华烟、喝着牛奶吃着饼干,有小兵给打饭和洗衣服,甚至还能在部队接到作战命令前,就能提前一步得到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最初赵蒙生的个性也没有什么反转,他就是活脱脱一位“高干子弟”的形象,会嫌弃馒头难吃、母亲怕儿子上前线,想提前把孩子调走,他也会欣然接受,催促着快点让他离开。

但残酷无情的战场改变了他,眼看着靳开来为了能让战友补充能量,违反规定砍甘蔗踩到地雷牺牲,看着连长因推开自己中弹身亡,忠肝义胆和家国情况被熊熊点燃,做出揣着手雷炸敌方碉堡的壮举。

赵蒙生的剧情和人设,描述出了特权、阶级矛盾及不那么伟光正的主角形象,而每个人也都有优点跟缺点,让读者感受到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无所不能的神灵。

许多创作,总容易陷入二元对立思维,非好即坏、非黑即白,主角的人品得无可指摘,但现实中,人性存在着无数的幽微地带,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懦弱的人也会因种种缘故心甘情愿奉献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会通过经历得到成长,《高山下的花环》也正是有此,才让大家深深的共情。

再则,《高山下的花环》立意是“反战”,不同于许多战争片,令人看完热血沸腾、恨不得撸袖子上阵酣畅淋漓的打一场。

这部作品刻画的是战争的无情和残酷,枪林弹雨会夺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他们或许年纪轻轻尚有鸿鹄大志,却死于一枚哑火炮。

或家有身怀六甲的妻子和老迈的母亲,却再也无法成为她们的依靠;又或是家徒四壁,明知会违反纪律,但为了战友的存活毅然前往,会让读者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而靳开来因违规,就算牺牲,也没有军功章的情节,也戳中了所有人的泪点。

愤慨跟眼泪还没消化,连长梁三喜又一次让人破防,他的母亲跟妻儿是贫苦老百姓,估计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为了维持生活,曾向战友借钱留有债条,他牺牲后,赵蒙生千叮万嘱别让他家属知道,这笔钱自己来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料,梁三喜在信件中早安排了后事,若不幸牺牲,就用抚恤金来还债务,完美诠释什么叫人穷却志不短,读者对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格外敬佩,才入戏深到要打听地址给寄钱。

综上所述,《高山下的花环》导致印刷厂工人不惜透露稿件的缘由,就在于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结局梁三喜、靳开来的牺牲,让他们深受触动。

大家心疼孤儿寡母以后该怎样度日,愤慨靳开来为了战友牺牲却得不到军功章......

曾有人希望作者改下结局,即:若是梁三喜凯旋而归,正逢妻子抱着孩子来看他,一家人其乐融融,靳开来没踩到地雷,活下来还拿到一等功,兴致勃勃带回家给儿子别在衣襟上。

毕竟如此结局,才配得上这些伟岸的大英雄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李存葆并未修改最初的版本,推测理由应该是,如靳开来和梁三喜一般的战士有许多,希望能通过描述出他们短暂却壮阔的一生,让大家意识到战争的可怕与和平的可贵。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立意内核”,才能让这部作品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被称作战争片的“绝唱”。

资料来源:李存葆和《高山下的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