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古以来,论功行赏都是统治阶级拉拢人才的重要手段。

人才代表着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潜力,一个强盛的国家,不可能没有人才的支撑。

如何激励人才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也是上位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封建王朝,每一位统治者都自有其手段,若论笼络人心,没有人比皇帝更在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时,直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食封制度。

这一制度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实际封赏,接受封赏的对象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二个部分是虚封,只有名义,而没有实际的权利和利益。

通过这一制度,唐朝实现了国家长远发展的可能。纵观前朝,不是,没有国家在这一制度上吃过亏。既然如此,为何唐朝统治者会执着于这一制度?它又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好处?

借鉴前朝,有所创新

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变法运动,毫无疑问是商鞅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新的人才激励方式,通过奖励军功等手段,激励国内民众提起武器上战场,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商鞅变法的朴素性本质思想,就是人才激励机制。

一个人要想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有内部和外部两种驱动力,前者可以是自我的情怀或是某些追求,而后者则是外界的赞美,或是来自上位者的封赏。

在封建王朝尚未正式确立之前,这一激励方式就已经深入人心。

在此以后,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和更迭,食封制度也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下来。

唐朝时,这一制度迎来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从核心来看,其基本内容就是实封和虚封相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实封,指的是切实有效的封赏,接受封赏的对象,能够从中获得实际的利益。

具体来说,统治阶级会将京城或者边疆部分地区的土地赏赐给受封对象,与土地连接在一起的,还有令人向往的财政权力。

当受封对象来到这片土地上以后,所有民众生产劳动所上缴的赋税,都归他自己所有。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地主阶级的行为模式。而掌握了这片土地所有权的受封对象,他的地位自然比地主阶级更加优越。

某些受封对象,甚至还拥有组建军队的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保障当地的财产安全,他们可以在未经皇帝允许的情况下,招兵买马,组建私人军队。

私人军队只为他一人服务,不必随时听候皇帝的差遣。

由此可见,实封是一项相当诱人的封赏制度,受到奖赏以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家背景,都能够发生质的飞跃。

至于虚封,顾名思义,那就是只占据名义上的封赏,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好处。

这一制度指的是统治阶级将某些虚拟的头衔或者官职赏赐给受封对象,通过这一方式,该对象能够获得体面与尊重,个人名望也会有所上升。

但若是从经济利益这一层面上来看,他个人不会发生任何情况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月,他还是只能从官府手中领取固定数量的俸禄,不管是底层民众的赋税,还是某些属于地主的特权,他都无法享受。

对于一些建立了功勋,但是功劳并不大的臣子,皇帝通常会采用食封制度当中的虚封模式。

但是对于那些扭转的政治局面,或者在某一社会建设领域有巨大贡献的人,皇帝会非常慷慨采取实封方式。

实封与虚封相结合,这是唐朝食封制度的一大特色,在此前的朝代中,食封制度已经存在了很久,但却没有这一特色。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之下,秦朝建立统治以后,统治者非常注重对手下人才的封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我们后世之人的眼光来看,秦始皇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些残暴,但在人才激励方面,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实在人。

他给出的赏赐,并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存在。

爵位,以及爵位带来的土地,财政权力,军事权力,包括参政议政权,都是封赏制度中十分诱人的部分。

这是秦朝时期的食封制度,这一制度也给中央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并且为后来的乱局埋下了隐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局面十分混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个世家大族,豪强地主,都在社会上兴风作浪。他们毫无底线压迫和剥削底层人民,部分人士甚至敢直接与统治阶级作对,冲击着顶层政权体系。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权利,就是因为食封制度给了他们许多空间。

当一个家族在某一片土地上世代发展时,其余所有的民众都将附庸于他们而存在。

他们占据着最多的社会资源,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做着最多的剥削之事。

隋朝时,天下政权趋于稳定,可统治阶级再怎么有所作为,也没有办法彻底改变当前局面中的乱象。有些问题埋得根深蒂固,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朝发生的种种问题,对于唐朝统治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教训,他们不可能重走失败的老路,所以自然会在食封制度的内容中有所创新。

与过去全部实封的形式不同,唐朝统治者增加了虚封的手段。

朝廷不需要为此付出额外的成本,中央财政也不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

受封对象手中的实权并没有进一步扩大,但他个人的体面和名声却得到了保障,总的来说,这算是一举两得的手段。

通过这一方式,社会范围内的豪强地主受到了打压。

唐朝开放且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氛围,跟这一制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次制度上的创新,也让人们看到了唐朝统治者的政治智慧。

食封制度的建立,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有着积极且深远的意义,从利弊观点来分析,这一制度绝对利大于弊。

巩固政权,维持稳定

对于一个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巩固自己一手创建的政权,维持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稳定,这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最日常的任务。

他所发布的每一道政令,都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来工作。

唐朝虚实结合的食封制度,给整个国家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积极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这一制度能够稳定军心,也能激励军人在战场之上的斗志,对于稳定军中将领来说,这一制度尤为重要。

隋朝末年,整个国家的经济变得一团乱。

落后腐朽的政治统治,给唐朝统治者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烂摊子,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之下,国家已经抽不出更多的财物来支撑军事开销。

此时此刻,军队当中极容易发生动荡不安的情况,稳定军心,是统治阶级必须重视的稳定。

对于一支队伍来说,稳定上层将领,基本就等同于稳定军队的威望,在这一方面,食封制度可谓是用处颇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实封,统治阶层向军队当中的高层军官许诺,若是大家能够打得胜仗,他们便能够获得经济奖赏,厥功至伟者还能获得封地。

从军官到封建地主,这可谓是跨阶层的飞跃。

在这一机制的激励之下,将领们在战场上会拥有更多的动力,至于底层的士兵,他们也将被整个队伍当中的氛围所影响,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军心稳定,军队战斗力自然会稳步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有了保障,待到发展阶段稳定之后,才能够考虑开疆拓土的大事。

后来唐朝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条轨迹。

责任分摊,减轻中央政权的财政压力,这也是食封制度带给唐朝的积极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朝留给唐朝的,是一个经济落魄的局面,尽量减轻财政负担,是基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去完成的工作。

管理偌大一个国家,尤其是需要拉动经济增长,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实现责任分摊,那统治者迟早有一天会累死在龙椅之上。

食封制度,恰好给了帝王一个责任分摊的机会。

当他把一片土地赏赐给一位官员之后,这位官员便可以直接向当地的老百姓征收赋税。

也就是说,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他的收入直接挂钩。

为了能够收到更多钱,官员必须承担起发展地方经济的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地方经济发达了,民众才能够上缴更多的赋税,社会秩序才能更稳定,他个人的财政收入也才会更多。

久而久之,由地区带动整个国家的形势便蔚然成风,在地方人员的共同作用之下,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都在逐渐好转。

至于整个国家的财政状况,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减少支出,减轻负担,这实在是一件一举两得的美事。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虚实结合的食封制度,给唐朝的政治统治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社会稳定,万邦来朝

从以上描述来看,许多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唐朝的食封制度,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是不是非常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度。后者可能会埋下决策的分裂隐患,而前者则牢牢集中着权力。

食封制度下,每一位接受封赏的对象,他们只能享有土地之上的财政权利,除此之外,与地区管理相关的一系列权力,全都归皇帝所有。

也就是说,所有接受封赏的人,都是皇帝委派到每一个地方的执行人员。

他们需要对中央负责,每个人也都得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前朝的分封制,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漫长的分裂局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朝统治者绝不会让相同的悲剧重演。

在层层分明、体系严密的食封制度之下,唐朝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稳定的政权结构和社会局面,给国家带来了长久稳定的繁荣。万邦来朝的盛况,也成为了唐朝统治者最骄傲的杰作。

结语:

食封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唐朝的食封制度又与前朝不同,具有虚实结合的鲜明特征。

朝廷各级官员在这一制度下产生了更多的积极性,整个社会都日趋稳定,食封制度,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发明,也推动了唐朝政治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资料:

《旧唐书》

《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