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5 月 25 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提倡大家先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然而,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爱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今天,科学辟谣整理了 5 个年轻人过度担忧的“心理误区”,进行剖析,帮助年轻人认识它们,摆脱它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误区 1 :都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

我是个 Loser!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认知歪曲现象,叫做“以偏概全”,即根据自己片面的、消极的信息,忽略其他正面的信息,而对自己做出负面的判断。在处于就业焦虑的情况下,我们错误地将“找工作的结果”等同于自己的全面价值,但其实我们的价值来源是多元且复杂的,仅仅是还没上岸成功,并不能否定整个自己。

找工作不是一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更多的是一种双向选择、人岗匹配的过程,暂时的上岸失败说明你还没有找到一份适合你的岗位。如果你还处在迷茫的状态中,这恰恰说明你是在重新认识自己、探寻自我方向的过程中,而每一次的面试都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份符合内心兴趣和目标的工作。

误区 2 :父母对我有那么多期待

我决不能辜负他们

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认知歪曲现象,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以“应该”、“必须”、“不能”等形式出现,认为事情一定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实际情况来发生,而当事情未能如愿时,就会感到沮丧和失望。

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是“必须”的,而是一种选择。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种种期待往往是出于对我们关心和爱护的表现,也是驱动我们追求美好未来的一种动力。但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而做出选择,这些自主选择有时候可以满足父母的期待,有时候则不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谅解自己,并向父母表达你对他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解释你做出的选择,并请他们尊重你自主选择的权利。

误区 3 :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

担心患了某种精神疾病

从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来说,根据《2022 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群体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比例大约为 21.48%和 45.28%,说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遭受焦虑和抑郁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要注意的是“风险≠患病”,我们可能会因为面对困难而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这会增加我们患心理障碍的风险。但是,只有当这种消极的状态在强度、持续时间或频率上达到了临床诊断标准,使得我们难以正常地生活,才能算作心理障碍。

如果感觉自己有一些异于常人的想法或癖好,也不一定是患了某种精神疾病。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某些方面与众不同是很正常的。只有在这些方面的异常会明显影响自己或他人的正常生活时,我们才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去正规医院的心理科进行心理诊断等。

误区 4 :事情做不好,也没人理解我

我不会再快乐了

这是思维反刍的一种常见表现,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历负性事件后,对事件、消极情绪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不断反复、被动的思考。陷入思维反刍的人常常会这样想:“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事情总是会变成这样?”“我不可能做好这些事情。”

研究发现,反刍式的思考往往对事情的解决没有益处,反而会让人们不断联想起过去发生的种种负性事件,也让自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导致抑郁症的诱发风险提升。

面对思维反刍,我们可以尝试把视角聚焦在问题解决上,例如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对此我还能做些什么?从这件事情中我学到了什么?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例如通过读书、看电影、散心、做家务、绘画等方式等,给自己一个暂停的机会,停止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反思,转而活在当下。

误区 5 :确诊了抑郁症

要是让别人知道会被鄙视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任何心理疾病都有着病耻感和污名化的倾向,这让心理疾病患者对自己也会有自我污名化的想法,认为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某种心理疾病,这与一个人的先天遗传以及后天的家庭环境、重大的负性事件、应对方式等因素有关。确诊了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并非是给自己贴上了一系列的负面标签,而是自己的心理调节机制出现了问题,需要自己做出调整改变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从而重新找到自我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社会心理学认为,化解污名化和歧视,最有效的方式是信息的交流和更多的亲身接触。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和心理科普的传播,人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和接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而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到自我接纳,才能让身边的人也接纳自己。

其实,读下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误区并非年轻人特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碰上前面提到的种种问题,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心理,一点点克服这些误区,活得更轻松吧。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2022).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及其教育启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43(4), 20-32.

[2] 马晶莹. (202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Advances in Psychology, 13, 1817.

策划制作

作者丨陈宇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张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