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座难求”的通识课,缘何火起来?

近日,南昌大学一堂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奇妙之旅”的通识课圈粉无数。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扎染、版画等非遗项目,在沉浸式创作中培养匠心、激发灵感。

高校里,通识课一度成为“顶流”。从中国农业大学的世界奶酪文化与品鉴课火爆到“一座难求”,到北京大学的中国历史地理课登上“B站大学”赢得满堂喝彩,再到同济大学推动开设人工智能课,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如何让个体在通识教育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话题。

与专业课相比,通识课更注重引导学生增益知识、开拓视野,在构建多维知识结构之后,提升分析归纳、思辨批判的能力。当然,通识教育还为陶冶个人情操、汲取人生智慧、开拓精神境界供给了源头活水与无限可能。

如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信息整合更为紧密。很多交叉学科方兴未艾,亟待培养一批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为人才成长打下铺垫,为突破学科壁垒与局限,实现跨领域联合攻关提供助力。那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破壁与突围,多来自于古今贯通、文理兼备的思维方式,这些都为打通学术科研和实践探索中的“最后一公里”开辟新路径。

当下,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通识课开发与研究,或是立足学校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或是适应时代潮流,打造慕课、书院等创新模式。方式或有差异,但最终目的一致:那就是不断涵养兼具人文、创新、开放的现代大学精神,为培养既能登高望远、又可探幽入微的时代英才而努力。(泓泉)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