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科学规划大健康产业布局,聚力打造生物医药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未来健康产业高地,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日前,滨州市赴上海“体悟实训”队对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经验”开展了专项调研,并结合滨州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组合拳”助力上海市大健康产业

上海市大健康产业主要涉及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未来健康三大领域。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生命健康产业是上海六大重点产业之一,预计2025年主营收入将达到2600亿元;未来健康领域计划到2030年,发展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

积极的政策支持保障。近年来,上海市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上海美丽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多项政策文件,明确健康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围绕未来健康等产业,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加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

科学的产业生态布局。实施“1+5+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布局:其中,“1”是指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5”是指五大特色产业区,“X” 是指若干特色产业载体,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宝山区、闽行区和松江区,生命健康产业主要集中在徐汇区和金山区,美丽健康产业主要集中在奉贤区,高性能医疗设备、精准医疗主要集中在嘉定区。

雄厚的人才科研支撑。上海市临床资源丰富,科技综合实力强,产业转型升级早,高层次的人才数量多,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全国占比约20%。健康产业领域,拥有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药集团中央研究院等5家科研院所。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领域,占据全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市场的近五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州打造“生态+医药+康养”产业模式

近年来,滨州市以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为牵引,发挥千亿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优势,大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2023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23年达到121亿元。目前全市医药健康领域规上企业达到88家,“生态+医药+康养”产业模式逐步完善,大健康发展路径越走越宽。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链条短。医养健康产业覆盖一、二、三产业,但多处于局部发展状态,集群化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发展模式少。缺乏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医疗健康”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医养健康服务需求。三是研发支撑弱。高技术医药产品研发能力差,高层次科研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四是政策集成低。各领域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相互融合度不高,在市场准入、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土地供应、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集成不够等。

四条“上海经验”这样赋能滨州

1、集群发展再提质,进一步激发“乘法效应”。借鉴上海建设国际健康街区、生命科技产业园等经验,通过产业链整合,形成集群化的大健康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内部的协同发展。全力整合社会资本、医疗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资源,探索建立产业发展联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知名度的医养健康产业品牌和健康产业集群。借助滨州市欣悦健康入选山东省健康养老产业集群的优势,培育打造全省健康养老产业高地。

2、产业链条再拉伸,进一步激发“累加效应”。借鉴上海美丽健康产业跨界融合做法,推动滨州市大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制造产业,建设健康制造产业聚集区。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建设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康养产业基地。发展中医中药产业,培育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中药材现代生态产业园。发展健康食品产业,依托中裕食品、花园食品、丰香园食品等龙头企业,打造省会和京津冀健康食品供应基地。

3、科技创新再赋能,进一步激发“倍增效应”。借鉴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做法,探索建立滨州市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信息咨询等服务。设立科技专项资金,在科研创新方面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创造沃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愉悦、西王、海王等骨干企业,推动化学药物和高端制剂开发,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原始创新。

4、政策环境再优化,进一步激发“虹吸效应”。借鉴上海系列政策规划,推动出台支持滨州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强化税收、财政、土地使用等方面支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集约集群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医药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服务,拓展新业态新模式。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丽 通讯员 樊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