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真创新”受到“强保护”(主题)

西安法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赋能新质生产力(副题)

法治日报记者 孙立昊洋 通讯员 贺雪丽 许颖

陕西西安,科技资源禀赋优越,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为、比亚迪……知名高校、科创企业林立,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国家两院院士69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想土壤。

如何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好防范风险的稳定器,发展创新的推动者?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西安法院以司法智慧,助力城市经济在“新赛道”上行稳致远。

明晰司法边界 优化营商环境

在一起商标权纠纷案件中,原告A信息公司、被告B技术公司先后上线了各自研发的软件,作用均为通过智能互联技术,为客户企业改进质量控制水平、提升生产管理质效。

原告的软件名称为“xymes兴企云(xy为软件名称中字母的化名)”,其中,“xymes”为商标。而被告的软件名称是“Bxymes制造赋能平台”,且使用了蓝色“缺口齿轮+xymes”标识,原告认为其商标权被侵犯,遂诉至法院。

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法官孟元元翻阅原告背景资料时注意到,原告的研发成本近亿元,产品应用覆盖了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重要领域,客户包括“装备中国功勋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等,帮助客户实现提高生产管理效率20%以上、降低品质异常率3%以上。

“这样一家在提升核心制造业生产效率方面硕果累累的科创企业,如果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它的商标权,就意味着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可以被轻易混淆冒用,无疑会挫伤其研发动力。”孟元元说,因此判断被告有没有侵权非常关键。

“我们的软件叫作‘Bxymes制造赋能平台’,其中含有我们公司名称B,就是用来识别的,没有和原告混淆。”被告辩称。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在产品名称中使用“xymes”标识,且同时使用蓝色“缺口齿轮+xymes”标识,构成突出使用,其所称的识别内容“B”反而被弱化。

“这样的商标使用方式,让公众注意力更多在‘xymes’标识上,而‘xymes’与原告商标高度相似,且并非通用名称,这种带有擦边性质、自作聪明的混淆冒用,应当被纠正。”承办法官说道。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依法纠正侵权行为,并赔偿相关损失。

个案能否得到公正审理,不仅关乎当事人能否得到公平正义,更影响创新创业者的动力、信心。西安法院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司法边界,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了健康法治环境,也为创新创业者提升了法治底气。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知识产权可以赋能生产要素,促进核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人民法院实施精准司法保护的重要领域。”西安中院副院长段红军说。

极力保护创新 打击不当行为

在另一起涉新质生产力企业案件中,被告瞄准的,不仅仅是知识产权本身,还有背后的“衍生福利”。

被告吴某甲在某通信公司任职期间,将该公司研发的北斗系统领域的某技术秘密,泄露给了西安某技术公司负责人及其子吴某乙,某技术公司利用该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专利第一发明人为吴某乙。原告公司发现后,将其诉至法院。

“海洋广阔无垠,且受潮汐和洋流影响,所以在海洋环境中投放设备,防止遗失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定位技术在一定程度实现了‘大海捞针’。”原告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集中了全部骨干力量长期研发生产,才有了这项看家本领,结果被被告窃取,还申请了专利,我们没法向客户交代啊。”

按照法律规定,一旦申请专利,必须对专利技术方案予以公开,原告公司的客户企业因为技术门槛而形成的“护城河”优势,现在可以被竞争者轻而易举地“攻陷”。

“申请专利后,在哪些领域有应用?”西安中院法官助理王维君询问被告。

“没有应用。”

“拿到怎么不用呢?”

“为了拿补贴。”

按照税法规定,如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功,企业所得税率则可从25%降到15%,研发投入也可在税前扣除。认定为高新技术人才,能享受到专项奖金补贴等奖励政策。

经法院查明,被告正是为了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人才认定,以及相关优惠政策,才利用职务之便,非法窃取原告公司技术并申请专利。最终,法院判决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创新越靠近前沿,风险和不确定性越高,西安法院以涉北斗导航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判决,表明了司法机关对“真创新”提供“强保护”的鲜明态度,以及对不当获取政策优惠行为进行坚决打击、维护市场秩序的坚定立场。

扩大“朋友圈” 推动协同治理

近年来,涉新领域、新业态案件增多与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不断突出,如何打通堵点让各方力量向服务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记者了解到,西安中院不断扩大解纷“朋友圈”,与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纠纷诉调+专家咨询对接”机制;与市司法局打造“一带一路”涉外商事纠纷诉调对接中心,“一站式”满足涉外解纷需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系统治理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形成。

2023年,西安中院与市市场监管局等单位联合选聘了西安市首批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共计36人,涉及光电技术、机械、金融、医药生物等领域。

“技术调查官制度将有效提升技术事实认定的中立性、科学性,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西安中院知识产权法庭庭长王泉说。

西安市高陵区人民法院法官李东坡对此深有同感。他和团队成员在走访科创企业时发现,专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以违约金问题为例,企业在违约金履行中产生纠纷时,专家给出的建议,往往能从市场行情、利润、成本、长期合作等因素出发,更容易让双方信服,再加上法官从旁释法析理,很快就能化解。”

记者注意到,在《西安市首批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名单》中,技术调查官的个人信息赫然在列:“王雄伟,男,西安灞桥区园艺技术推广站,专业领域:植物新品种”“郭强,男,西部超导材料有限公司,专业领域:新材料”……

数据显示,2023年,西安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8010件,审结7486件。其中,西安中院受理技术类案件498件,审结386件,让优质高效的司法保护,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找准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提供精准、有力法治支撑,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西安中院院长赵雷说。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