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资彩妆遇冷?

来源| 聚美丽
作者| 飘飘

近几年,外资彩妆在华未能走出“寒冬期”。继Stila、e.l.f. Beauty、贝玲妃等红极一时的品牌黯然谢幕后,又一老网红未能熬过彩妆市场的冰点。

日前 (5月20日) ,NYX天猫旗舰店发布闭店公告。

该公告称,NYXPROMAKEUP官方海外旗舰店将于今年6月21日结束运营。

关于闭店原因,聚美丽求证了客服,表示尚未通知。不过,该品牌的京东海外自营旗舰店称,不受天猫闭店影响,会持续运营。

另外,早在5月初,NYX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就已进入注销冻结状态。

平替彩妆,创立一年销售达千万

据悉,NYX创立于1999年的美国彩妆品牌,产品线包括遮瑕、口红、眼影、美妆工具等,售价为23.8元-284.8元。

NXY的创始人为美籍韩裔女企业家Toni Ko,她13岁时跟随从事时装产业的父母移居美国洛杉矶,后其父母又涉足香水、化妆品零售、批发等业务。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Toni Ko对美妆产生兴趣,她经常在百货专柜前试用高档化妆品。但受限于高价,她往往只能跑去药妆店,尝试寻找“平替”。

“当时,我会通过改良平价彩妆来平衡价格和兴趣间的冲突,从前就改造过美宝莲眼线笔。”Toni Ko在一次采访中谈及过往。

同时,Toni Ko在课余时间,还会帮助父母协理生意,从而积累了美妆供应链相关经验。

25岁时 (1999年) ,Toni Ko从父母处获得了25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181.03万元) 启动资金,在加利福尼亚创立了NXY,并在当时提出了创新理念,填补了市场空白——出售兼具平价药妆的性价比和百货专柜高档美妆品质的彩妆产品。

其中,NXY的首款产品眼唇彩妆笔单价仅为1.99美元 (约合人民币14.41元) ,这一价格在当时低于Urban Decay、M·A·C等中高档彩妆品牌

很快,NYX凭借高性价比、专业度在彩妆市场立足,成立的第一年销售额便达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96.52万元)、净利润为200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1448.26万元) 。至此,Toni Ko在短时间内还清了父母所借的种子资金和利息。

离开创始人的NYX为什么不行了?

前文已提及,NYX创始人Toni Ko在彩妆生意上颇有前沿眼光和远见。实际上,早在品牌初创时期,Toni Ko就把NYX的发展策略聚焦在刚兴起的社媒平台,成为第一批吃到流量红利的美妆品牌。

基于此,Toni Ko与KOL展开合作,以“流量营销+优质产品”的打法建设品牌力。NYX最初是在YouTube上大量推广,向社媒红人免费寄产品,打通线上渠道这一关键的流量场。

与此同时,NYX也继续向线下渠道扩展,入驻Ulta Beauty、CVS Pharmacy、Target等连美妆连锁。不仅如此,Toni Ko还重视产品的研发,并亲自参与其中。

渐渐地,NYX在营销+研发+高性价比等多重驱动下向海外扩张,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品牌创立后的15年 (2014年) ,NYX被欧莱雅看中,以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21亿元)被收购。

NYX被纳入欧莱雅家族后,Toni Ko逐渐脱离品牌运营。在欧莱雅集团的手中,NYX也一度表现强劲。

欧莱雅财报显示,2015-2016年,NYX销售增速为78%和125%,其中2016年销售额达4.5亿欧元 (约合人民币35.28亿元) 。

只是好景不长,NYX近年来,退出区域市场/闭店的消息不断。

  • 2020年7月,NYX退出马来西亚市场;

  • 同年8月,NYX受旅游经济下滑,关闭港澳地区全部业务,其中包括3家旗舰店和3个百货专柜;

  • 2020年11月,NYX关闭在泰国的所有门店,包括亚洲首家旗舰店——暹罗广场门店;

  • 2021年1月,关闭印尼业务。

而就中国市场来看,2019年NYX在进博会上首次亮相,一度凭借明星大单品——16色眼影盘、遮瑕修容6色盘等平价、色彩丰富的大单品而受欢迎。

但是,随着国货彩妆的崛起,平价赛道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的认知提升,需求由平替转为贵替。

加之,目前还有平价小众彩妆品牌不断地涌入中国市场,欲分一杯羹,NYX自身的价格优势、理念的稀缺性就不再新鲜。

同时,聚美丽还发现,NYX创始人于2019年重返美妆赛道, 但是转向了品牌孵化和创立新品牌。她成立的容孵化器公司 Bespoke Beauty Brands 与多个名人美妆展开合作。 其中,赛琳娜·戈麦斯个人彩 妆品牌Rare Beauty运营背后的援手便是NYX的创始团队。

由此来看,NYX的没落或许与其资本化过程中逐渐与品牌创始人脱离有关,而大集团的品牌策略上可能与被收购品牌之间存在一定的磨合期,在脱离创始人基因,特别是彩妆品牌,将直接影响品牌美誉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从社媒上来看,NYX曾经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似乎不再,与其他贵价彩妆在配色上同质化,但粉质差距甚大也遭到了诟病。

结语

近年,随着中国美妆市场的壮大,消费者需求强劲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在华欲抢食更大的外资企业/品牌不在少数。

就彩妆这一品类而言,如今呈现多元竞争的格局,一边是异军突起的新锐国货彩妆,一边是迭代升级的创新型外资彩妆,凭借着差异化 (情绪价值类彩妆、文化IP彩妆等) 快速占据市场份额。

如今,在华遭遇困境的外资彩妆不在少数,如屡屡传出破产的露华浓、曾凭借诸多大单品 (反孔精英等) 红极一时的贝玲妃以及在欧美叫座却败走中国的e.l.f. Beauty。

除此之外,日系彩妆整体在华的声量也日渐减弱,KATE频频撤柜、ZA和泊美更是成资生堂弃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种表明,外资彩妆在华受到多重的挑战和挤压,这背后则是一种警醒。流量成本的提高、线上渠道的竞争激烈以及国货彩妆多元化的内卷 (卷研发、色彩和工艺等) ,都意味着彩妆市场生存门槛在提高。

此前,仅存活了半年多的国货彩妆偏甜主义,其创始人@啵唧一大口便在个人小红书账号上谈及,“彩妆生产周期长,赛道内卷严重,若无充足的推广费用保持曝光度,品牌很容易在制作期间就被遗忘。”

由此来看,外资彩妆在国内市场若想实现长期主义,还需本土化运营落地、科研能力创新以及明星大单品的升级迭代,否则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将会被一众后浪卷在沙滩上。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Age
责任编辑:高高

看完不妨给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