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兵组织,民兵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军事后备力量。美国自1916年通过《国防法》后,民兵正式更名为"国民警卫队",运行经费纳入联邦各州军费开支。

自1888年成立于马萨诸州的海军民兵营开始,至今美国海军后备力量包括海军和海岸警卫队。作为当今世界的海上强国,美国如何对待海军民兵组织呢?

一、海军后备

美国海军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满足战争需求,在和平年代所涉及的军事行动也要发挥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爆发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民兵组织向海军输血,累计补充了4216名海军官兵。到了十几年后的一战,这个数字变成3万名军官和30万名士兵。珍珠港的阵痛让美国全线爆发,仅海上警卫队就将210万名预备役官兵转入现役,占当时海军动员总兵力的四分之三。

这种堆积人口的模式直到海湾战争才出现了转变。海湾战争期间,海军后备役人员累计动员了5万人,只占动员数量的15%,但二线装备大量转入一线作战,比例飙升到了75%。而伊拉克战争就更加明显了,动员的人数只有可以忽略不计的2056人,可舰船征调了60多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战争需求,和平年代(虽然美国的和平时间并不长)遇到紧急事件也要参与。最著名的就是"柏林危机",苏联为了抗议美国牵头成立的"北约"组织,对美、英、法在柏林的占领区进行陆地封锁。

虽然"柏林危机"期间工作量最大的是空军,但海军运输的物资和航空兵力量也进行了参与。一年多的时间中,警卫队累计有40艘舰船和18个航空兵后备役中队转入现役。

其他时间便是美国看不到头的禁毒行动,从1982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不定额的海军陆战队退役队员转入海岸缉毒警,到现在也没有终止。

二、其他体系

除了战时纳入海军范畴的海岸警卫队之外,美国海军还有其他的后备力量作为发展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种是海军待命后备役。按照动员等级,分为:待命后备役、待编后备役和退休后备役。其中,待命后备役为一类后备役,包含的人员都是随时可以直接进入现役状态,属于最基本的人力储备。他们有履行训练的义务,平均每月的一个周末,或每年的两个星期进行军事训练。

一旦进入现役状态,他们与普通官兵一样,拿同样的工资,担负同样的职责。这是一线战斗人员,还有那些从事训练、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后备后勤人员。他们不需要训练,不需要参加军事行动,当然也不需要领取工资或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美军是职业化军队,为了节省军费开支,有些任务是通过雇佣民间人士完成。这些人在某些工作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也会编入后备役。与待命后备役不同的是,他们属于待编后备役,属于二类体系,平时不需要进行军事训练,只是一个储备的人才库。待编后备役中还包括那些因伤退役的伤残人员。

最后的退休后备役就非常好理解了,人员组成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不过特殊的是,这些人都享有高额的退休金。除了后备人员,装备也是必须的,也就是民间商船。美国把商船视为"国防的第四条臂膀",是战略海运的主体力量和海军的重要后备。美国这个海权国家曾经奉行过多年的"孤立主义",珍珠港之后迅速转化成战斗力,初期就是靠民间商船完成过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海军将领说过:一个海洋国家,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民用商船,那就不没有资格谈论战争,民用商船的建造计划必须与海军战时需要相适应。美国对此还进行了立法:国家和个人拥有的民用商船,都需要能够在战时或紧急状态下,起到一支海军辅助船队的作用。

对此,美国对民间商船的运力设计和征用各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详细到不同级别的战争动员等级可以保证不同程度的民用运输力量。伊拉克战争期间,虽然正面战斗的时间并不长,但美国还是准备了大量的弹药。根据当时战地记者报道:连航母内部的走廊上都堆满了没有安装引信的导弹。

这就说明几个问题:一则,战斗需要的弹药量非常大,那么对军队运输能力是严峻考验;二则,大量的弹药需求势必会挤压生活物资的运输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大量的非弹药运输需求都是由民间商船完成的。

根据《美国战时军事海运》规定,那些可以进行军事运输的商船统称为"通用船只",这些船只只要悬挂美国国旗,那么就必须要承担征调的任务。很多人想象的,美国人尊重私有财产,在此时都是统统作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