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高校陆续发布2024年高考招生简章。

与往年一样,大部分高校的招生简章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往年招生简章的基础之上作了部分修改。

从各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及第三方机构统计的数据来看,2024年高考录取率将有望达到90%左右。

这意味着每100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就有90人有望被录取,近似于实现人人可以上大学的目标。

在高考录取率如此之高的大背景下,还有必要“鸡娃”吗?

我认为完全可以必要在“鸡娃”了,而应该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童年和愉快地学习、生活氛围。

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无论是否“鸡娃”,孩子都会考上大学,最终都会走向社会,唯一区别就在于就读哪所大学,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读哪所大学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最近,我看到一所湖南省内高校发布的招聘资格审查通过人员名单,一个辅导员岗位,吸引了不少C9高校联盟的博士研究生报考。

可想而知,当下的就业形势是多么的严峻,更不用说再过十几年后的情况了。

由此可见,读什么大学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最后都殊途同归了:考编制。

读清华大学的最终目标也是进体制内,读江西科技学院的最终目标也是进体制内,大家都有报考资格,并不会因为学校的差异而存在差异。

就像上述高校公布的名单来看,其中也不乏第一学历出身并不太好的考生,他们不照样跟C9高校的毕业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因此,与其鸡娃让他们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考上更好地大学,倒不如放松一下,让彼此有个清闲而正常的生活。

第二,鸡娃有可能适得其反,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对自身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曾经做辅导员的时候,我见到过太多心智不健全的学生了,他们往往性格比较怪异,行为特立独行,融入不了集体生活。

仔细了解这些学生的背后,我们可以清醒地发现,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中最多的就是长期在压力之下学习和生活。

我认为这样的结局事实上与目标期望背道而驰,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健康。

作为父母而言,我们当然期望孩子能够幸福成长,快乐一生,但却有可能在鸡娃的过程中影响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与其最终结果与期望背道而驰,倒不如用心去培养他们学会做一个善于创造幸福的人,以及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就如我们处于中年阶段,为了孩子、父母的幸福而常年奔波,天天加班,缺少了给孩子以及父母的陪伴,表面上是追求幸福,但事实上却没有给予他们幸福。

因为他们所要的并不是你需要挣多少钱,而是需要你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在身边,能够有一个陪伴。

幸福有时候并不完全靠金钱来衡量,有时候当你不再执着于某一件事之后,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因此,鸡娃也许并不是最佳策略,这个做法带来的损害远比所得到的要少。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