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中,婚戒是爱情与承诺的象征,许多已婚夫妻会将其戴在手上,展示着他们的婚姻状态和对彼此的忠诚。然而在中国,我们却很少看到夫妻佩戴婚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文化和个人习惯因素?

婚戒,中国人不要了吗?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身边朋友、同事、亲戚几乎人人都戴着婚戒,就只有我一个人没有。”

“我刚结完婚,因为买小了手指太大,婚戒一直摘不下来,只能逼着自己断了念头扔掉了。”

社交媒体上,类似的声音随处可见。

为什么在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戴婚戒了?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国潮审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个性与独特性。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金银首饰是极具代表性的资产标志。

为了避免消费主义婚姻的陷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不戴婚戒。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婚戒其实早就出现了。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将钻石刻成冠冕形状佩戴在手指上;古罗马时期,新人会在手指上佩戴表示永恒爱情的金属指环;甚至在古代的中国,婚礼上要献指环表示订情......

传统上:中国人更倾向于内敛、含蓄地表达情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将情感和承诺展示给别人看并不是必要的,甚至有些张扬。因此,许多夫妻选择在私密场合下交换戒指,而在公共场合则不常佩戴,这种低调的表达方式更符合他们的审美和习惯。

经济因素:婚礼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经济支出,对于很多家庭而言,购买一对婚戒可能需要花费不少金钱。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婚戒具有一定的价值,佩戴它们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在拥挤的公共场合。此外,一些夫妇可能会考虑到婚戒的维护和保养成本,从而选择不经常佩戴。

个人习惯:一些人可能习惯了手上的装饰品,例如手表或者饰品。当这些成为日常的一部分后,再加上一个婚戒可能会让手指显得过分繁琐,或者与他们的个人风格不符。同时,有些人可能因为工作的性质,比如手工劳动者,长时间佩戴戒指并不方便,因此他们会选择在婚后将婚戒收藏起来。

婚戒的意义,不只是象征

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把所有人放在同一套标准下面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某种基于群体的偏见。

比如很多人觉得:

不戴婚戒就不算是真正结婚了;

没有婚戒就会缺少某种仪式感;

已婚的人不戴婚戒就是对婚姻的不尊重.......

这些想法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一种强烈的身份和物质主义的信仰。

如果没有那些形式上的规矩和仪式感,婚姻还有什么意义呢?

结婚只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关系,而不应该被物质和虚荣所束缚。

“想要把婚礼简化为一种特定的仪式感是很不成熟的表现——那种认为婚姻需要一个‘开始’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

在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婚戒的意义。

婚戒不是必须的花销,也不是别人眼中看到的那样有面子、体面。

而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

通过精心挑选的戒指款式、刻字记录下情侣们独一无二的信息。

对于彼此而言,它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

对于旁人而言,它是两个人关系明确的信号。

正因如此,选择是否要戴婚戒应该是情侣之间共同的决定。

而不是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结了婚却不戴婚戒,是什么问题?

既然婚戒不是必要的过程或结果,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在意他人是否戴了婚戒呢?

说到底还是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和承诺。

未婚的时候可以尽情享受二人世界;

而一旦结婚就要开启一家之主的角色——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对方以及双方的家庭成员。

在这种语境下,如果一个人明明已经结婚却仍然像未婚时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很容易被视为“耍流氓”。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至今依然存在。

在某些人看来:结婚以后还不戴婚戒,就是对这段婚姻的不尊重;

或者对这段婚姻不够坚定和长久.......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份权利和义务吗?还是一份情感和陪伴?♦

从哲学角度看,婚姻更像是一种契约精神。

即双方出于某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共识:互相帮助、互相照应、互相承担责任。

无论是每天佩戴着象征永恒的圆环,还是选择在特定时刻展示爱情的纪念品,都是个人的自由与权力。重要的是,婚戒应当是爱情的见证,而非束缚,它的存在应该是为了增添生活的幸福感,而非成为一种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