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说楚汉相争的历史时,让我内心最复杂的历史人物其实就是韩信。因为这个人身上有太多太多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我们可以为其风度翩翩、闲庭信步而顶礼膜拜,也可以为其悲惨结局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老板,结果老板却一心想要了他的命;他以为结识了一个知心知情的好兄弟,结果好兄弟在关键时刻成了杀害他的主谋;他以为凭借他的才华和功劳,怎么作都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只能顾影自怜地感叹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韩信的悲惨结局其实很多时候是他自己作死的,这种人从根本上来讲是不适合在职场和社会生存的。他永远活在“自鸣得意、自我清高”等自我情绪之中,从来没有真正去思考和梳理特定环境下的事理和情理。所以,他经常会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选择和举动。

比如他攻齐一事上就处理得一塌糊涂!不该进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进攻;应该造反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愚昧的忠诚!为何这么说?下文将一一展开、剖析。

蒯通之言为何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死两妇人,存亡一知己”,这句话算是对韩信一生最直观的概括了。漂母的一饭之恩让贫困潦倒的韩信活了下去,吕雉的心狠手辣让位高权重的韩信命丧黄泉;萧何月下追韩信使得韩信在刘邦集团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崛起机会,同时也是萧何利用韩信对他的信任,将其骗入宫中,死于妇人之手。

功盖天下而被卸磨杀驴,韩信临死之前意难平,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不甘、无奈、懊恼,大呼:“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言!”

那么韩信口中所说的“蒯通”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所谓的“蒯通之言”具体又是说了什么呢?

蒯通本是赵国的一个谋士,秉承“谁是老大我就听谁的”的原则,在韩信平定赵国之后,辗转到了韩信帐下。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算得上是韩信身边的小号张良。他一生给韩信提了两个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可惜韩信只听了其中一个。

韩信听取的一个意见就是,在郦食其已经劝降齐国的情况下,蒯通站在韩信自身利益的角度建议韩信揣着个明白装糊涂,乘虚而入,顺利拿下了齐国,从而使得韩信在楚汉争霸的格局中,成为了左右未来趋势的关键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没有听取的另一个意见,就是本文所需要介绍的内容,总体来说,就是劝说韩信趁项羽和刘邦都无暇分身,必须争取他的时候,在齐地拥兵自立。具体过程如下:

韩信在接受蒯通第一个意见之后,趁着齐国主动放弃防线,顺利从平原津渡过济水天险,畅通无阻地推进战线,最后在历下城(今济南历下区)击溃猝不及防的齐军主力,兵锋直指齐国首都,逼得田广、田横等人带着残部东躲西藏,并向项羽求救。

项羽尽管当时与刘邦胶着在广武山一线,分身乏力,但是极具军事天赋自然也看清了目前的军事态势,齐国不容有失,否则自己就被战略合围了。

唇亡齿寒,齐国不得不救。但是,怎么救?派谁去救?却是一门技术活!项羽在这个事情上,还是决策失误了,他陷入了一种认知偏差,认为只要自己安排人去救,齐国就一定能救得活,毕竟齐国的战斗韧性是自己当年都没有轻易折服的。他没有认真地去分析对手,或者说对韩信这个对手认识程度不足。

像韩信这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对手,项羽若稍微谨慎一点,就会由自己出马去对付,让其他人代替自己和刘邦、彭越等人对抗,毕竟刘邦和彭越这种滑不溜秋的老滑头硬战能力有限,只要留下龙且、钟离昧那样经验丰富的将领,稳打稳扎,其实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但是,若派其他人去挑战韩信简直就是送人头,毕竟不是一个级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羽这个人做事很容易“对人不对事”,按我们现在的说话就是容易情绪化而不够理智。他当时觉得刘邦和彭越这两个人老是搞背后骚扰,实在让他太心烦了,所以下定决心要和这两人不死不休。所以,在救齐这件事上,项羽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拨给大将龙且10万楚军去救齐。

当然,项羽做出这样的安排还有一层客观上的考虑和主观上的有恃无恐。客观上的考虑就是齐地太远了,万一自己走了之后,荥阳一线的主战场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就算千里奔袭也鞭长莫及,救援不了。主观上的有恃无恐就是项羽自己打过齐国,总感觉齐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战斗民族,没有那么容易崩溃,只要龙且率兵救援能帮助齐国吊住一口气,自己解决了刘邦、彭越这两只地鼠之后,再去收拾残局也不迟。

但是,正如李左车说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项羽万万没有想到,能够在七个月内平定英布叛乱的龙且在兵仙韩信面前却不堪一击,潍水一战,且率领的十万楚军全部给齐国陪葬了,被韩信给全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事件是历史的一个拐点。一方面导致项羽集团元气大伤,本来就是常年四处灭火,打来打去就是那么多精锐部队,这一下去掉了一大半,相当于要了项羽半条命;另一方面一直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被追得满世界跑的刘邦、彭越军团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楚汉阵营终于勉强在荥阳一线的局部战场上达到了势均力敌的实力平衡,而置身局外的韩信军团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决定胜负归宿的关键因素。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洪七公和欧阳锋拼内力拼到关键时刻,一旁观战的杨过是足以轻易决定两人的胜负与生死的,此时的形势也就是类似的道理,韩信就是那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杨过。

形势微妙,万般不由人,一辈子都高昂着骄傲的头颅的项羽也终于开始尝试向现实低头了,他派人游说韩信三分天下。理由很充分也很真实,大体意思就是,刘老三一直是个渣男,背信弃义是他的一贯作风,过河拆桥是他的人生信条,你死心塌地跟着他混,他却迟早会甩掉你,何必呢?何苦呢?强大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你趁着我们都拿你没办法的利好形势,和我们三分天下不香吗?

韩信觉得“三分天下”固然很香,但是,老大哥当年那份知遇之恩也很香,所以,稍稍犹豫一下之后,还是拒绝了项羽的一番好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韩信无愧于谜一样的人物,他一方面拒绝了项羽的建议,另一方面趁机“要挟”刘邦将自己封为齐王,美其名曰,这样才方便他治理齐国。

如此一番骚操作下来,蒯通看不下去了,于是对韩信给出了自己第二个重要的建议。蒯通分析了当前形势,楚汉两家对峙已久,筋疲力尽,谁也没有能力吃掉谁。然后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您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韩信还是一根筋,这事咋能这么干呢?我既然拒绝了项羽,自然就不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了。这种自立门户的行为和吃里扒外的行径有什么区别呢?但是,韩信还是比较照顾蒯通的感受,选择了冷处理,保持沉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人老成精的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假戏真做,不光欲扬先抑地把韩信的“假齐王”提为了“真齐王”,还许诺,只要韩信愿意出兵剿灭项羽,地盘、银子、美女,统统的有。

韩信揣着刘邦开出的空头支票,愉快地率兵出齐,最后在垓下合围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楚汉相争的历史就此走向终章。

韩信临死之前所说的“悔不听蒯通之言”实际上就是指蒯通的第二个意见,也就是说后悔没有选择三分天下。

韩信到底该不该自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打开上帝视角,知道韩信最终被刘邦夫妇玩死了,那么韩信在齐国该不该自立的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早知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但是,人眼是没有后视镜的,都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事。

我们看待一件事情该不该发生其实是一个生命体系的综合评价,它在道德上是否为人所容忍?在风险上是否具备可行性?在价值上是否具备可拓展性?在条件上是否处于最好的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看看韩信的道德心理吧。

韩信是一个“士”,在他的骨子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基因,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这原本是一种可贵而可爱的品质。

但凡事过犹不及,恰如忠诚和孝顺一样,愚忠、愚孝其实都是不好的。韩信一厢情愿地把刘邦视为自己的知遇恩人,却不料刘邦却只是把他当做争霸天下的棋子而已,既不信任他也不喜欢他。

刘邦这个人是不太讲感情的,看看他对父亲、妻子和儿女的态度就知道了,一个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的人,你能指望他真心爱自己的下属吗?他三番五次地剥夺韩信的兵权,自始至终就在韩信身边安插像曹参、灌婴、周勃、樊哙这样的亲信,都足以证明,刘邦并没有把韩信当作自己人。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韩信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情感和道德的因素,非要选择始终对刘邦不离不弃。而且在当时,儒家思想还没有正式成为统治思想,人们的价值体系之中,关于“忠”的概念还不是很根深蒂固,我们后世唾弃三国时的吕布为三姓家奴,其实楚汉相争时,三姓家奴何其多?

韩信因为刘邦提拔过他,出于感恩而不愿意自立,多少有点单纯和幼稚,也可以说,有点迂腐。因为成年人的世界,往往只有利益才是最真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