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清朝名臣田文镜已经去世8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朝廷,建议将田文镜移出河南贤良祠。

乾隆看完奏折,也犹豫了良久,最后决定将雅尔图的奏请退回。乾隆当时对大家说:

“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而彼时三人素不相合。雅尔图见朕以卫祀贤良……今若撤出,是翻前案矣!”

上述这段话,摘自《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四》,乾隆大概有三层意思:

第一,雍正在位时,鄂尔泰、田文镜、李卫被称为“三大模范督抚”,都是为先帝立过大功的人。

第二,虽然三人都是模范督抚,但在乾隆心中,田文镜不如李卫,李卫不如鄂尔泰。也就是说,田文镜是三大督抚中最差的。

第三,雅尔图的动机乾隆一清二楚,但田文镜毕竟都是先帝时期的功臣,虽然乾隆也不喜欢田文镜,但还是要给雍正留一些面子的,所以乾隆的意思是:田文镜的位置,暂时就不动了。

从乾隆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乾隆对田文镜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田文镜,素来争议很大,雍正曾评价他“忠诚体国,公正廉明”。历史学家萧一山却认为田文镜“为政苛细,居心忮刻”。田文镜到底是铁腕能臣,还是刻薄酷吏?本文笔者带大家了解田文镜,希望从这位名臣身上,读出不一样的历史。

一、能臣诞生记

田文镜,字抑光,隶属汉军正蓝旗。在雍正的“三大模范督抚”中,田文镜年龄最大,田文镜仅比康熙小八岁。早在康熙二十年左右,田文镜便以纳捐的形式,取得“监生”的资格。通俗一点来说,田文镜能进国子监读书,不是考进去的,而是花钱买的资格。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21岁,以监生的身份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县丞,他在长乐这个地方一干就是9年。直到康熙三十一年,他才升任山西宁乡知县。七品县令,田文镜又干了13年。田文镜仕途生涯的前20年,都是在底层县衙度过的,这段经历成了他一生的财富。雍正年间,田文镜在河南整顿吏治,对底层的许多潜规则了如指掌,正得益于这段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四十四年,田文镜43岁,这一年,他被升任易州知州,平生第一次跨越七品官衔。第二年,调任吏部员外郎(从五品)。

《清史稿·李卫传》记载:

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出自《清史稿·李卫传》)

李卫和田文镜齐名,李卫29岁那年,家中就出钱给他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当年就到兵部上任。也就是说,李卫仕途的起步就是兵部员外郎,而田文镜苦熬24年,才和李卫平起平坐。同样是捐官,差别还是很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帝登基,此时田文镜已经61岁。在正史的记载中,雍正登基之前,和田文镜并没有任何接触,作为雍亲王的胤禛,甚至可能不认识田文镜。田文镜真正得到雍正的赏识,发生在雍正元年。《清史稿·田文镜传》记载:

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是岁山西灾,年羹尧入觐,请赈。上谘巡抚德音,德音言无灾。及文镜还,入对,备言山西荒歉状。上嘉其直言无隐……

雍正元年,田文镜被礼部派往陕西祭告华山,等田文镜回京,京城刚好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川陕总督年羹尧说山西发生大灾,请求朝廷赈灾,但山西巡抚德音为了政绩,谎报山西没有受灾。两个人各执一词,雍正不在山西,不知道该信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雍正问大学士马齐该怎样处理,马齐告诉雍正,前些天礼部正好派人祭告华山,去华山必经山西。不如看一下礼部派谁去的,把他叫过来一问便知。

就这样,田文镜被召到了养心殿,田文镜第一次单独在御前奏对,他把山西的灾情毫无保留地告诉雍正,并说了很多细节。雍正当时就觉得田文镜这个人说话直接,很对自己的脾气。便问田文镜:“如果朕派你去山西赈灾,是否能完成任务?”

田文镜虽然年过花甲,但宝刀不老,他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便拍着胸脯答应了。他到达山西后,悉心赈济百姓,并且以雷霆手段将积累下的公务全部清理完毕,还拿下了几位不作为的官吏。雍正闻之大喜,原来,田文镜有大才。

《清史稿》云:

自是遂受世宗眷遇。

雍正的三大督抚,李卫的主要政绩在浙江,鄂尔泰的政绩主要出自云贵,而田文镜的主要政绩,却不是在山西,而是在河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用人不拘一格,他看到田文镜的才能后,第二年(雍正二年),便下令将田文镜调任河南担任布政使,七个月后,任河南巡抚。在河南,田文镜交出了一份令雍正满意的政绩。

读清史,不得不感叹雍正皇帝眼光之犀利,雍正用人,不论出身,不论年龄,只要是他看准的人才,准能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李卫、田文镜、鄂尔泰三人,都不是科甲出身,却在雍正麾下成了三位“模范”。所以说,田文镜能够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因为他有能力,另一方面还是有“伯乐”发现了他。要不然,以田文镜的年龄,或许再过几年,就要致仕回乡了,何来接下来的大作为?

二、不做寻常督抚

在清人笔记《春冰室野乘》中,曾记载一个这样的趣事:

说田文镜麾下有一位姓邬的师爷,此人经常帮田文镜代写奏折,很得田文镜信任。有一日,邬师爷问田文镜:“你是想做寻常督抚,还是想做名督抚?”田文镜说:“那当然想做名督抚。”邬师爷拿出一份奏折,告诉田文镜:“你只要把这份奏折原封不动地递到朝廷,你一定能成为名督抚,但前提是,你现在不能看奏折里写的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文镜平时很信任邬师爷,便答应了。几天后,邬师爷告诉田文镜,那份奏折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可是雍正的舅舅,是总理事务大臣,田文镜听完,冷汗直流,但奏折已经递上去,追悔莫及。

不料,一个月后,隆科多被问罪下狱,田文镜因为率先弹劾隆科多,成了首功。等隆科多案彻底肃清后,田文镜被雍正提拔为“河南总督”。

这段记载,出自野史,其中有很多细节,不值得推敲。其实,田文镜被提拔为“河南总督”,确有其事,但并不是因为他弹劾隆科多,而是雍正从田文镜身上,看到了孤臣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说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主政河南,他刚上任,立即开启铁腕风格。《清史稿·田文镜传》云:

以严厉刻深为治,督诸州县清逋赋,辟荒田,期会促迫。诸州县稍不中程,谴谪立至。尤恶科目儒缓,小忤意,辄劾罢。

康熙晚年,财政亏空,雍正登基后,立即让各地填补亏空,田文镜以铁腕的手段,强令河南各州县在限期内将亏空问题解决。有些人不以为意,田文镜立即板起面孔,以抗旨的名义将这些官员革职罢官。河南官场一时间哭爹喊娘,那些知州、知县们赶紧卖房卖地,在限期内将亏空如数弥补。不仅如此,田文镜还要求各地开辟荒田给老百姓耕种,如果有官吏敢违逆,立即严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文镜在河南大刀阔斧,许多官员受到惩罚,都说他是酷吏。例如,当时有个叫黄振国的知州,被田文镜罢免,他在北京颇有人脉,立即鸣冤造势。雍正派史贻直到河南调查后,知道田文镜太过操切,但雍正却为田文镜护短,公开表扬田文镜“公正廉明”。

记住这个叫黄振国的知州,下文还会提到他,因为他的罢免,曾引起一件大事。

有人说,雍正是一位被活活累死的皇帝。其实,作为雍正的宠臣,田文镜是一位被活活累死的大臣。

田文镜为官数载,非常勤政,不贪污、不受贿,身为封疆大吏,却清贫如洗。

雍正继位之初,改革弊政,连续推出几项新政,田文镜想做出一番政绩,于是上书给雍正,史载:

文镜疏请以河南丁银均入地粮,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田文镜建议将河南的丁银(人头税)一律并入土地之中,不论百姓和官绅,大家一律平等,按地亩纳税。这就是“摊丁入亩”的雏形,这个政策不仅减轻了无地、少地老百姓的负担,还保证了朝廷赋税的征收,对清朝乃至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

田文镜为了推行摊丁入亩,可以说下了很大决心,也得罪了河南地主士绅,但田文镜立志要孤臣,无所畏惧。雍正五年,这一政策在河南全面推行,其后扩展到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之前,黄河水患严重,田文镜把巡抚衙门设在黄河岸边,赤着脚亲自指挥民工修河。当时,河南藩库没有多余的银两来雇用壮丁,田文镜就让士绅和百姓一体当差。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考中廪生,是可以免去大部分的赋役的。田文镜不是科举出身,认为读书人不应该坐享其成,要和普通百姓一起当差。

黄河大堤虽然修好了,但田文镜此举,却把河南读书人全部得罪了。河南读书人为了抗议田文镜,曾一度出现过罢考的情况,后来被田文镜以铁腕手段平息。

因田文镜政绩突出,雍正任命田文镜为河南总督。第二年又让田文镜担任河南、山东总督。

在清朝,本来不存在“河南总督”这个职位的,由于距离京城较近,河南、山东、山西三省的军务归直隶总督统辖。但雍正先把河南单独划给田文镜,后来又加上山东,分明是要赋予田文镜更大的权力。所以,雍正才在圣旨上说:

谕谓此特因人设官,不为定例。

因人设官,是雍正用人的最大特色之一,就如同李卫擅长治盗,雍正任命李卫兼职负责“江南七府五州盗案”一样。雍正虽然不是完美的皇帝,但他的用人思想,很值得后世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文镜得到雍正如此隆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这辈子跟定雍正了,因为雍正信任他。

三、可怕的“田李互参”

雍正时期,两江总督尹继善曾评价雍正的三大模范督抚:

“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

这段话,把三大督抚的优缺点全部概括出来,可以说非常精准。对于田文镜,尹继善说田文镜的优点是“勤”,而缺点是“刻”。其实,尹继善并没有诋毁田文镜之意,因为田文镜为官的确刻薄。在雍正朝,曾发生了著名的“田李互参”事件,影响巨大。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上文提到,田文镜在整顿河南吏治、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曾罢免过一个叫黄振国的知州,黄振国还因此鸣冤叫屈。其实,田文镜这一次,不只整治了黄振国一人,《清史稿》云:

疏劾知州黄振国,知县汪諴、邵言纶、关陈等。

即,和黄振国一起被田文镜弹劾并罢免的还有三个,分别叫汪諴、邵言纶、关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文镜是监生出身,不巧的是,黄振国他们4个,都是科甲出身。再加上田文镜推行新政,得罪了河南读书人,所以在河南,有人说田文镜故意针对科甲出身的官吏。而正在这时,“读书人的种子”经过河南,所以就发生了“田李互参”。

所谓“读书人的种子”,可不是明朝的方孝孺,而是雍正的另一位宠臣李绂[fú]。李绂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康熙六十年,李绂还做过科举副主考,在朝堂上,不管是人品还是学识,李绂都非常受读书人尊重。

同样是雍正的宠臣,雍正经常拿李绂和田文镜作比较。之前雍正就曾给李绂说过:

“汝与田文镜二人,实难辜负朕恩也!”

雍正觉得田文镜和李绂都是自己的心腹,但在李绂心中,田文镜乃“监生”出身,他不愿与田文镜为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四年,李绂奉命从广西巡抚调任直隶总督。李绂从广西到北京述职,正好路过开封。田文镜知道雍正喜欢李绂,现在李绂路过自己的地界,田文镜怎么也得尽地主之谊。所以,田文镜亲自到郊外迎接李绂,礼数周到。不料,李绂见到田文镜后,立即发飙。《清史稿·田文镜传》记载得非常简略:

李绂自广西巡抚召授直隶总督,道开封,文镜出迓。绂责文镜不当有意蹂躏读书人……

野史《郎潜纪闻初笔》则记载了二人相见的细节,根据记载,二人“相见揖未毕”,李绂就立即质问田文镜:

“明公身任封疆,有幸蹂躏读书人,何也?”

也就是说,田文镜出城以礼相迎,李绂还没等田文镜行完礼,就直接痛骂田文镜蹂躏读书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文镜身为封疆大吏,身后肯定跟着不少人,被李绂当场痛骂,面子上肯定过不去,二人不欢而散。

接下来,田文镜则显露出自己狠辣、刻薄的一面,他知道,李绂一旦入京,必定要弹劾自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田文镜抢在李绂之前,派人快马加鞭送给雍正送了一份奏折,《清史稿》云:

文镜密以闻,并谓绂与振国为同岁生,将为振国报复。

意思是,田文镜告诉雍正,李绂和黄振国等人是同科,关系密切。李绂表面上说我蹂躏读书人,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同科抱不平。

不得不说,田文镜这一招非常高明,他成功地把李绂的“公心”转为“私心”。

不出田文镜所料,李绂回京述职后,立即弹劾田文镜。说田文镜故意为难读书人。可是,他不知道,雍正先入为主,已经信了田文镜的话,李绂再怎么说,也没能入雍正的耳。李绂不服,纠集谢世济等科举出身的官员向田文镜发难,集体弹劾田文镜。一场轰轰烈烈的“田李互参”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