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子剑

古人曾流连过的山水美景,正在如今的乡村大地焕发新生。

水依山,显灵动。山藏水,富灵气。山水相伴,青山绿水,往往构成了江南文人墨客心中田园诗歌的底色。

驱车经过一片寻常的农田,沿小路往山间开去,尚未驶抵尽头,便已从不远处竹林中听得淙淙水声。在多山的浙江,这是一种相对普遍的景。暖阳下,孩子们跳进稍有级差的河床中戏水,父母们或在横跨河流的桥墩上呼喊,或在岸边烧烤烹煮谈天,尽享浮生半日闲。清澈的水,将山顶的云和山间的林映入河底形成镜面,一刹那似乎存储了时间。

这个被称为“小西湖”的山村小景,正因其平易近人、抬脚即抵,才能在不同季节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于那些收费的大型景区,需要提前做好攻略,以求在人山人海中挣回“门票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江十三渚

夏日再往东南奔驰几十公里,放眼一条桃江在碧翠的群山间流淌,将田畦切割成十三个片区,由此流传出一个浪漫的名字“桃江十三渚”。登高不远处的明代抗倭卫所桃渚城,朝海的方向望去,旷野辽阔,水道蜿蜒,十三渚星罗棋布。

白云时而遮住阳光,映射出不同色彩和光影,渚仿佛散落在水面的拼图,诉说着岁月的静谧安好,唯有桃渚城头的炮台和哨所,方知此处曾烽火连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渚古城的炮台

得益于多年的意识转变和行动实践,古人曾流连过的山水美景,正在如今的乡村大地焕发新生,一山一水间,随处都可能藏有孕育诗意的“富春山居图”。再加上互联网的传播,不少小众风景,已然成为远道而来者的打卡胜地,和近在咫尺者的生活日常。

寄情青绿,回归自然,从来都是为生存长途跋涉、反复奔波后的内在向往。而这种向往的目的地,必须有大江大河的山川秀丽,也必须有这种峰回路转的相逢惊喜。所谓美景,从来不是打上景区的等级认证,才能称之为美景。自然美学,理应在对生态的保护修复、合理开发、妥善利用中,同步得到弘扬,不可再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价值而丢失了更为持久的精神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渚古城

因此,我们倡导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归根到底,是要将山清水秀真正纳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自然美学不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不再需要充足准备,而是在人们想走就走、想看就看、想待多久就待多久的随性实践中,就能捕捉收获,进而得到情绪释放、心灵滋养,那才是通往真正的精神富足。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日益奔向现代化的今天,留下这片山清水秀,正是我们传至后世最宝贵的财富。这当然和资源禀赋密切关联,但更起决定性作用的,恰是对天地的敬畏,和对美学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