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摄影记者 宋枕涛

视频剪辑 宋枕涛

通讯员 徐梦颖 陆落义

5月26日,由湖北交投投资建设、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湖北省燕矶长江大桥鄂州侧主塔率先完成封顶,为后续主桥上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矶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四主缆悬索桥,同时也是世界首座不同垂度四主缆双层钢桁梁悬索桥,项目全长约26千米,大桥主跨1860米,上层为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下层为城市快速路,设计时速80公里。由于受航空限高的影响,大桥主塔高度仅有184米,主塔受力要求高,因而大桥主塔壁厚是寻常跨长江大桥的2倍,达到了惊人的4米。

燕矶长江大桥鄂州侧主塔位于襄樊-广济地质断裂带边缘,其中8根桩基穿越断裂带。地质断裂岩石带具有软硬不均的特点,其中上部地层为糜棱岩,软烂多空洞,在这种断裂带地层上打桩相当于在“豆腐上插筷子”;而下部地层由于受板块挤压影响,岩石强度随着深度从30兆帕飙升至120兆帕,相当于在地底“切钢片”。为攻克这种特殊地层桩基成孔难题,建设团队使用了国内最大的SWDM1200型旋挖钻,并针对钻具进行了创新改造,研发出“混凝土回填造壁+超级旋挖钻+特殊改制钻头”的分级钻进工艺,最终成功攻克地质“拦路虎”,为大桥夯实了“底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矶长江大桥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大桥主塔采用由中交二航局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它就像一个空中的“竖向移动工厂”,具有钢筋部品辅助调位、多泵管集成自动布料、全封闭智能养护等功能,能够实现大桥主塔的“流水线”生产,大幅提升桥塔的建造品质。研发的自动布料机,通过两条可以旋转伸缩的“机械臂”进行混凝土浇筑,不仅大幅节省了塔顶空间,降低了筑塔机自身荷载,也让混凝土浇筑更便捷,保障了施工的流畅度和安全性。在湖北省首次使用钢筋部品工艺,并研制出专属胎架,该工艺不仅能大幅提高安装效率,提高钢筋保护层合格率,减少作业人员安全风险,还能为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降低安全施工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燕矶长江大桥主塔超厚塔壁、高强混凝土的结构特点,对混凝土的温控防裂提出了超高要求,为保证桥塔的施工品质,项目团队应用了国内首个混凝土生产全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混凝土云工厂”,它可以实时监控原材料的入场进仓情况,让“伪劣”原材料“无所遁形”,从源头保障了混凝土的生产品质,还可以实时监测混凝土的出厂温度和性能指标参数,随时为混凝土“把诊问脉”,守护大桥的健康基础。同时,施工人员还在大桥内部铺设了总长度达42公里的冷却水管,并研发出智能温控系统,严格控制混凝土从入模到浇筑的温度,做到全过程防裂管控,实现了主塔混凝土“0”开裂,确保了大桥的施工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矶长江大桥积极推动桥梁的智能化建造,为实现项目管理高效协同,重难点工程“可视、可测、可控”,项目团队搭建了“数智燕矶”平台体系,它以“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为路径,打造了集生产监控、远程集控、指挥调度、综合决策功能为一体的可视化指挥中心,实现了项目信息的一图总览、一屏统管、一键指挥。

“得益于近年来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十四五以来,国内桥梁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而我们燕矶长江大桥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后续我们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深化新思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提高桥梁工程建养质量,促进桥梁技术的进步和创新。”项目负责人吴小斌表示。

作为串接鄂州和黄冈沿江发展轴,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的重大交通项目,燕矶长江大桥建成后将有助于区域打造“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武鄂黄黄”都市连绵带一体化发展。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