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没有论文和项目,就像是在后宫里没有子嗣。博士无法毕业,教师无法晋升,实验室无法运转。能不能发文章,发多少分的文章一定程度上还要看你在什么样的实验室搞科研。

学霸君在此与大家分享四则实验室的真实故事,请大家探寻一下是否有自己实验室的影子。也希望这四位硕博生的分享,能为即将要选课题组的你提供一些参考。

遇见神仙导师,一切皆有可能

男/博一/坐标深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我的导师是杰青,他常常告诉我们:时间比金钱重要,你只需要好好做实验,你不用考虑经费的问题。

导师有一大堆横向项目、产学研项目,根本不缺钱,总是在发愁经费如何合理地花出去。

就拿我们做 WB 和 IFA 实验的抗体来说,实验室从来没买过国产牌子,清一色的国外大品牌。

用导师的话来说就是:你捡便宜、图积分奖励买国产试剂,做不出来阳性结果,回头再折腾买名牌试剂,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有啥用!

当其他实验室还在和销售讨价还价时,我们实验室已经实现了外泌体自由、三代测序自由。

学生们只要有新的 idea,经导师评估方案后,就会批经费,可以说是相当土豪了。

也是因为有导师的支持,实验室近年来发的高分文章很多,毕业的硕士博士找工作从来不是难事,招收到的生源质量也很高。

如此良性循环,我们自然是各种人才称号、国家级横纵项目拿到手软。硕博学生的劳务费随之水涨船高,我的三个博士师兄师姐背靠导师这棵大树,付了婚房首付。

在外人看来读博买婚房好像是个传奇,但遇到一个神仙导师,一切皆有可能。

课题组中的清流

女/硕三/坐标厦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私下传言我的导师出身书香世家,父亲的成就比肩院士,母亲海外留学归来,退休后仍旧活跃在教育界。

导师作为独生女,自然也不甘下风,32 岁就拿到 C9 高校的教授职称。

导师是我见过的最热爱科研的学者之一,几乎全年无休,举止行为有点像近日大火的作家李娟,清新不做作,豪爽又大气。

她经常开着自己的豪车带实验室同学外出吃饭,有她在,就没有其他人买单的份。

导师的大手笔也体现在实验室建设上,给每位同学配备了硬盘,用以储存实验数据。她管理有方,聘任了专职科研助理和实验员,专门做行政事务。

读研几年来,学生从来没有干过杂事,只在自己的课题上费心。其他课题组的同学为排长队报账苦不堪言,我们组的学生却从来没有类似烦恼。

据师兄说,导师在建实验室之初,她自己用积蓄贴补了不少钱。即便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导师也是吩咐大家用最好的试剂耗材,从未克扣过学生的劳务费。

在课题组诞生第一篇 SCI 时,导师竟然奖励了学生。在当下导师像老板的学术的大环境下,真的是难以想象。

穷家真的有富路吗?

女/博一/坐标:武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我本科来自一所二本院校,经过大学几年的努力,我渴望通过读研刷新学历背景。

彼时很幸运,考研复试,面对周围众多优秀的竞争者,国外归来的导师没有嫌弃我那不太亮眼的履历,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在很长时间后,我才知道,原来是导师看上了我的吃苦耐劳和相对听话。

导师很年轻,来学校时渴望大展拳脚,当然也很 push。

初建实验室时,我们的经费并不算充裕,导师对于每一笔钱的使用明细十分重视,总是会有意无意暗示要省着花钱。

穷家富路,我作为导师的第一届学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实验室的试剂耗材管理。

一个普通的 50 mL 离心管对于富裕的实验室而言,用过一次就可以丢掉。我们则将离心管用完之后,仔细清洗,反复灭菌,继续使用。就算不用,也要留着以备不时之需。

购买抗体时,一只昂贵的抗体动辄几千,我学会了厚着脸皮和销售讨价还价,买一只正装送两只小样试用装。

于是,实验室创造了神话,一只抗体服务了三届学生。

至于仪器的使用,实验室的人秉持着「蹭」的原则,找同学、找好友跟着使用,苍蝇再小也是肉,尽管引来了其他人众多不满,但是为了省钱也只能充耳不闻。

勒紧腰带过苦日子三四年以后,导师逐渐开始站稳脚跟,我也跟着导师成为他的第一届博士生。

大概是硕士期间的磨炼,让我读博期间身兼数职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但是,如果让我再次选择,我希望我能够有机会去大实验室接受更系统的培训,毕竟这就像一场创业,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每天 push 导师成为院士

男/博四/坐标成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我是导师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士加四年博士生涯,已经跟随导师整整 7 年,顺利的话今年 12 月毕业。

我告诉导师:学生今年的愿望是希望您成为院士!穷家小户的日子真是过够了。

导师回复:我成为院士的可能性,比你成为美国总统的可能性还低。

实验室是真的穷,各种节约近乎抠门。

细胞培养基得自己手动配制,培养皿洗完后反复使用,做实验前先提预算,几十小时的出差只能坐普通硬座。

想去参加一场学术报告,觍着脸和组委会要折扣。追着销售要福利,要实验试剂赠品,引得销售极为无语。

硕博学业完成后,我没成为一个意气风发的科研精英,反倒成了抠抠搜搜的卑微仔。在院里因为经常蹭用他人试剂和仪器而「恶名远扬」。

好在,导师人很不错。虽然他也很贫穷,但是逢年过节就让家人给我们做好吃的。对待学生也是尽心尽力,每次想到导师的好,就不好意思再抱怨实验室没钱了。

导师也很努力啊,可就是申请不到项目,真的是无解。

看完以上四位硕博生在各自实验室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小伙伴们是否有同感呢?你会选择去哪种实验室呢?每一个实验室都有自己难念的经,欢迎小伙伴们分享你的故事。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合作:生物学霸招聘兼职作者,待遇丰厚,有意者请发简历至邮箱:linina1@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