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枉凝眉》

《红楼梦》中贾家富贵泼天,然而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却在大观园过得却不富裕,频频接受贾府的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黛玉的母亲是贾家最受宠的小女儿,父亲林如海又是巡盐御史,也有一定的家族背景。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何林黛玉在贾家连燕窝都吃不起?林家真的一贫如洗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黛玉家到底有多少钱?原著中贾珍说了句实话让人听后心都凉了。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故事。

巡盐御史林如海

林如海在《红楼梦》中出场并不多,但作者依然详细的介绍了他的背景和官职,《红楼梦》第二回提到林如海的身份:

“乃前科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花虽不像状元风光,但也属于第一梯队。与绝大多数人想象的,通过科举考试名列前三甲就可以立刻封侯拜相完全不同,这些人必须从基层做起。

林如海中了探花郎之后,曾担任的兰台寺大夫就相当于七品官,起点虽然很低但林如海升职很快。

古代将应届的考生被称为“新科”,即是新一届科举,上一届的科举便被称为“前科”。

清代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也就是说当年新科探花郎还没出现的时候,林如海就从兰台寺大夫升任巡盐御史。

从官职上来看巡盐御史同样也是七品官,只不过所掌握的权力却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如海从兰台寺大夫成为巡盐御史,可以说是“平调重用”,很明显短短三年时间就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除了林如海受皇帝重用被任命为巡盐御史之外,他的祖上曾袭过列侯:

“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

总的来说,林如海既有背景又担任肥缺,即便为官再怎么清廉,历经五代的积累其家产一定也很丰厚。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很早就去世了,父女两人相依为命,担任巡盐御史之后林如海的工作日益繁忙,贾母念叨着林黛玉无人依傍教育便将林黛玉接进贾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原著中写道,秦可卿死后的五七正五日林如海也去世了。林如海本就是一脉单传,又只有林黛玉一个女儿,在古人眼中这已经属于“绝户”了。

上面既交代林如海的官职,又详细的写了他的家世背景,足以证明林家会留下一大笔遗产。此外还有许多人忽略了一点,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宠爱的小女儿。

育有一子,三岁时夭折,仅剩一女林黛玉。

贾敏嫁给林如海的时候贾府如日中天,因此贾敏的陪嫁一定也十分的丰厚。

明清两代世家大族的男子动用女方的嫁妆,是要被其它他人看不起的,一般女方的嫁妆都会留给自己的儿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一看林黛玉可以继承的财产似乎很多,然而现实却是她在贾府的日子过得却不富裕,难道林如海没有给女儿留下财产?

亦或者这些财产最后又都去哪儿了呢?《红楼梦》中贾政和贾琏曾有过一番对话,这几句话暴露出了让人心惊的现实。

遗产去向成谜

林黛玉进了贾府之后,表面上看她十分受到重视,然而黛玉自己却这样说过: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

不少人认为是林黛玉敏感多疑,这种性格说好听点叫做小心眼,说得难听点就是担心总有刁民想害“朕”,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寄人篱下的滋味确实不好受,但从古至今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可惜的是钱对于林黛玉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向薛宝钗抱怨道:

“你又有妈妈,又有哥哥,我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

这里的“一无所有”可谓是一语双关,已经成为孤女的林黛玉自然羡慕薛宝钗,即便是在贾府中住着也有哥哥和妈妈护着。

更重要的是,薛宝钗的哥哥薛蟠还能在外面抛头露面打理生意,让自己的妹妹和母亲在贾府中生活不用仰人鼻息。

如果有钱傍身,那么林黛玉又怎么会说出自己一无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林黛玉“被迫害妄想症”比较严重,但按照她的品性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绝不会在手握遗产的情况下说出“自己一无所有”这样的谎话。

由此可以断定,林黛玉此时真的是一无所有。林黛玉已经成为了“绝户女”,这个词虽然不太好听,但是在那个时代就是残酷的现实。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林黛玉一介孤女没有办法很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亦或者说父亲交给她也不怎么放心,那么她的财产究竟有多少?这些财产都去哪儿了呢?

想要了解这一点就需要了解贾府的情况,其实早在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前,贾府就处于入不敷出空账运行的状态,也就是说只有繁华之名却没有财力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为了迎接贾元春修建了大观园,建了大观园之后贾府的财政状况更加严重,针对这样一个情况有一次贾琏说了一句话:

“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贾琏发出这样感叹的时候,距离他陪林黛玉南下奔丧回京城没有过去太久,“再发个三两百万的财”这句话很让人疑惑,究竟这三两百万的财从哪儿发得,懂的人自然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