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千山之峡,越万壑之涧,呈东西向分布的湘黔铁路逶迤于苗岭深处,素有“黔东门户”之称的玉屏站如明珠般嵌饰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苗岭深处的玉屏

“流水如玉,青山似屏”,坐拥湘黔“黄金水道”㵲阳河的玉屏侗族自治县自古就因水而兴、缘水而美,大小码头和商铺遍布两岸。

但随着时代发展,侗家儿女对大山之外的向往与日俱增。过河动辄绕行1小时山路的处境,让“母亲河”从摇篮变成了他们出走脚步的羁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画面,湘黔铁路正式通车运营盛况

1975年,湘黔铁路全线通车。伴随着船影桨声,穿境而过的铁路与水路并济,“黔东门户”再次被叩响。

“铜仁地区8个县,最早通铁路的就是玉屏。”在玉屏站工作了30年的凯里车务段调度员谭千和说。1994年,他接过曾是湘黔铁路建设者的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一头扎进这座群山环抱的三等站,整日与长鸣的风笛为伴,见证滚滚车轮载来的人稠物穰。

在谭千和的印象中,湘黔铁路开通当日盛况空前,但玉屏站最红火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千和为记者讲述过去的故事

“排队候车的队伍从检票口一路甩到站前广场,根本望不到头,推着食品车的小贩在人群中见缝插针地穿行,吆喝声不绝于耳。”据他介绍,那时玉屏站每日开行北京、上海、南京等方向图定旅客列车11趟,高峰期日均客流量达1.1万人次,承担着毗邻三省市五地(州)十七县(市)人员、物资集散中转的重要使命。

27年间,在山色雾霭中自成一景的5639次公益性“慢火车”同样以玉屏站为起点,将沿途上百个苗乡侗寨串珠成链,满载着鸡鸭牛羊、瓜果蔬菜“哐当哐当”地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639次公益性“慢火车”即将发车

火车呼啸,山门洞开。循着湘黔铁路,玉屏“中国箫笛之都”“中国油茶之乡”等美名远播,而数家铁路单位就此扎根山林。

贵阳机务段玉屏折返所便是其中之一。在实行单司机值乘制的年代,玉屏作为成都局、广州局集团公司的客运分界口,迎来送往了无数贵阳机务段、怀化机务段的途经机车。超劳超时的机车在此“小憩”,待高强度运行产生的设备疲劳一扫而空后,再“满血”返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阳机务段玉屏折返所原址

“过去这里每天要周转上百台内燃机车,怕股道不够,最快20分钟就要‘撵’走一台,到处都是‘轰隆隆’的声音,隔几百米远都能听见。”入路至今,54岁的机车调度员杨波像道钉般,牢牢坚守在此,时刻守护机车出入库运行安全。

“后来‘绿皮车’越来越少,慢慢变成了‘股道等车’,到现在一天顶多周转五六台机车。”火车跑过的喧闹或许曾让杨波夜不能寐,但如今的冷清似乎更令他心绪难平。在他周围,盘错交织的铁轨掩隐在野草荒藤中,犹如大地的指纹,依稀印记着玉屏铁路的发展样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进库机车数量屈指可数

当南来北往的机车忙着“补觉”时,由一群熬更守夜的“小黄人”出演的“午夜剧场”闹腾腾地开幕了。

“以前的施工‘天窗’主要集中在上半夜,零点一过,线路上就全是捣固声、号子声、螺丝机声,比白天还嘈杂。”原玉屏工务段退休职工邓兴顺今年已80岁高龄,用他的话说,“咚咚咚”的捣固声是自己一生中最熟悉的声音,“因为那时捣固作业基本上都靠人力完成,要先扒出镐窝,再将捣镐高高举过头顶,将石砟一下一下打入枕木底部,才能夯实线路基础。”

清脆的捣固声穿过时光回廊,打破寂静山谷,惊飞树梢栖鸟。身披夜色的“铁军”一路前行,消除设备不良状态,线路的一处处“筋络”得以疏通,质量大幅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晚,“小黄人”们集体出动

生于斯、长于斯,邓兴顺至今仍住在玉屏站区铁路家属楼里。每日茶余饭后到一街之隔的单位院坝里散步,是他多年不改的习惯。

“现在这里叫凯里工务段玉屏线路车间,名字换了,院坝还是老样子。”目之所及,一凳一石、一草一木皆熟稔于心,邓兴顺叹道,“但玉屏铁路的变化很大,机械化代替了大部分人工作业,近几年还新分来了很多学生娃儿,相信他们能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一如当年的邓兴顺和同事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远处的车站,一缕箫笛声袅袅传来,超然于昔日车马骈阗,将人挽进岁月的长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作者: 吴济佑 李捷 刘佩晗 茅磊

实习编辑:蒋利萍

点个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