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刘馨蔚

转眼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已实施两年多。两年来,有早期加入的国家,已实施多轮降税。例如,今年4月1日起,日本第四次下调RCEP项下进口货物关税。有已加入的国家,陆续通过该协定,使其在本国正式生效。另外,还有新伙伴正在申请加入。据斯里兰卡总统高级经济顾问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透露,斯里兰卡十分渴望加入该组织,并于近日提交了加入RCEP的意向书。

另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预计到2030年,RCEP将使各成员收入增长0.6%,每年为地区增收2450亿美元,并增加280万个就业岗位。

不断释放制度红利

近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 下称论坛 )在海南举行。会议期间发布《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 下称《报告》)称,RCEP自对所有签署国全面生效以来,不断释放制度红利,助推区域内贸易投资蓬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为世界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贡献新力量。

RCEP通过统一关税承诺、原产地规则、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其他贸易规则,最大限度整合了区域内各成员的27个贸易安排和44个投资协定,有效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发展。

《报告》指出,自RCEP生效实施以来,多数经营主体对扩大出口市场、享受便利化措施、增加贸易机会、改善营商环境、利用规则享惠等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域内成员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显示出较强韧性,不仅RCEP成员受益明显,而且还产生积极的外溢和示范效应,成为多重危机之下带动全球贸易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有效缓解世界经济“碎片化”的不利影响。

当前,全球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经济“碎片化”现象凸显,严重冲击全球贸易。《报告》分析,相较于CPTPP,RCEP包含的规则和议题仍较少,各成员国有必要及时开展升级谈判,以更好促进区域内规制的融合统一,为区域贸易投资提供制度性保障。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报告》建议,RCEP应与时俱进,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重点,打造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如,探讨推动数字贸易与绿色产品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促进区域各成员标准互认;加强域内与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金融、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加快推动经济产业向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中小企业更有效地融入RCEP产业链供应链,加强相关成员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密切合作。

此外,在原有成员架构的基础上,适时推进RCEP扩容。《报告》认为,只要有意愿加入且能遵守规则的经济体,都可视为潜在的扩员对象。

“RCEP的生效向全世界传达了一个正确的信号,就是亚洲各个国家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达成共识,并且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秀军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企投资明显转向RCEP成员国

此次论坛期间,普华永道发布《第27期全球CEO调研中国报告》( 下称《调研》)称,对于中国CEO而言,在拓展海外市场机遇方面,呈现明显趋势,即转向在RCEP成员国进行区域投资,其次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其中,21%的受访者表示,有意增加对RCEP成员国的投资;9%的受访者表示,将保持对RCEP成员国的投资;还有18%的受访者透露,正在着手对RCEP成员国进行投资。

“在应对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背景下,多元化的对外投资目的地是明智之选。”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认为。

《调研》显示,59%的中国内地受访者和47%的中国香港地区受访者对未来一年国内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高于全球受访者对自身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44%)。与此同时,《调研》发现,中国企业正面临重塑自身的迫切需求。75%的中国CEO认为,如果固守成规,在十年内,他们的业务模式将难以为继。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其公司的“生存期限”为7—10年。

在中国CEO对其业务模式可行性产生担忧的因素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技术变革(43%),其次是政府法规(39%)和客户偏好变化(39%)。这些因素对中国企业运营的影响尤其明显,超过了气候变化(30%)和人口结构变化(27%)的影响。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内地CEO正采取积极行动以改变固有的业务模式。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举措分别是自主开发新技术(45%)、创新产品和服务(45%)、建立新的合作关系(44%)。

“面对重塑业务模式的巨大需求,供应链不稳定性成为中国内地CEO考虑的主要问题。从全球供应链模式向区域供应链模式的转变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多样化布局国际业务和采用更偏向于区域化的模式或是最优解。”梁伟坚称。

针对生成式AI这一热门话题,中国受访者对生成式AI如何建立利益相关者信任方面表现出更高期望,并认同由AI驱动的转型将有助于改善其产品和服务。对此,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主管合伙人张立钧建议,公司决策者可考虑将AI与ESG结合,有可能成为积极变革的强力催化剂。通过将AI纳入ESG战略,企业即可依托数据驱动的见解制定明智决策,还能有效管理风险。

RCEP与蓝色经济密不可分

作为此次论坛的主要配套活动,“共筑蓝色经济伙伴关系——2024 RCEP区域海洋经济青年对话”于同期举行。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吕滨在会上表示,中国和东盟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海洋合作呈现出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特点,蓝色经济合作延伸正当时。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重要目标之一,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韧性,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和民生改善。”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席翁诗杰称。

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约瑟·达瑞姆认为,可在接下来的RCEP贸易安排中,探讨并制定促进蓝色经济发展的条款;放开市场准入,实现服务共享和设备共享;加强监管合作,规范海洋活动等。

“加快形成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网络和一体化大市场,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大任务之一。”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作为第五代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建设者,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张勇指出,RCEP成员的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与蓝色经济密不可分。基于集团的经验,他提出,构建区域蓝色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打造开放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航运经济、包容经济等“五个经济”构想。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指出,海南自贸港地处RCEP区域中心,与成员国的贸易往来具有独特优势。2023年,海南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800.9亿元,较协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长37.9%;服务进出口额172.95亿元,同比增长119.8%。同时,RCEP成员国已成为海南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2023年,海南对RCEP成员国实际投资2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17%。

要实现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的目标,需要多措并举,多策共施,多方发力,用好RCEP规则,用好青年力量,加快蓝色经济发展。海南省副省长陈怀宇建议,用好海南自贸港政策,加快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自贸港政策与RCEP叠加,形成海南—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的重要动力;加快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标准,不断优化蓝色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对于东盟和海南的合作前景,东盟秘书长高金洪充满期待:“海南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且与东盟国家的港口等基础设施紧密相通,可以在促进区域合作与人文交流方面开展更多务实合作,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