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姓氏文化,每一个姓氏都有着其独特的来源与意义。据论证,姓的产生时代应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相当于考古学分期上的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换一种说法这一观点,也可以由若干少数民族的情形得到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居住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母系家族叫“伊度”,意为家,由同一祖母的几代子孙组成,并按母系计算世系。“伊度”的名称往往就是女性家长的名称这种原始状态的“姓”,在建国后已逐渐转为现代的汉姓。再如彝族的玛氏,取汉姓马,“木垫”“莫色”中的“木、莫”与汉姓“毛”之音相近,便姓为“毛”。

同样,还有一些来自异域他邦的人,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也纷纷改用汉姓,比如“康”姓,生活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康姓群体,多数是古代西域康居国之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古书典籍记载,康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一支出自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把他的一个弟弟分封到康邑,史称康叔。随后康叔建立了康国,康国亡后,其子民便以康,历代相传。另一支康姓来自西域康居国。公元前130年,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记载:“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意思是说康居这个西域国家,需要中介语言翻译才能沟通,也请求来朝廷庆贺,进奉贡礼。

当时的康居国面积不小,《史记》中曾记载“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康居国力强大,拥兵12万,其领土几乎囊获了整个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北接相对落后的南西伯利亚,南面是今天的阿富汗山区,西边挨着有依花剌子模绿洲,东边是大宛和乌孙。当时的中原政权,习惯性将大城撒马尔罕称为康国。撒马尔罕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中亚的精绝古城”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康居国跟汉朝交往频繁,据《梁书·康绚传》记载,汉代时康居国派遣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王子就落脚在河西(今天甘肃、青海一带)待诏,此后便定居于此。他的后代以康为姓,这里也就成了康姓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汉末,随着匈奴西迁,柔然崛起,康居逐渐衰落下去,只有在向中原王朝的进贡记录中偶能看到康居的一鳞半爪。在魏晋朝时期,游牧的康居国已经瓦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唐时期,在康居国古地出现了九个大大小小的绿洲城邦,以康国为君主国,祁连山北昭武城为姓,史称“昭武九姓”,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等九个姓氏。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史思明,正是“昭武九姓”的后裔

这九个城邦的百姓善于经商,与中原往来密切,唐宋时期盛行的“乞寒节”便源于康国。在唐朝时期,康国人不断拥入中原,并逐渐被汉化,他们以国为姓,于是康国人便成了中国“康”姓的起源,米国人便成了“米”姓的起源。

据《乐府杂录》载,在唐德宗、宪宗年间,有位来自西域名叫作康昆仑的乐师,善琵琶,被称为“贞元第一手”,他使用过的乐器长安城百姓都当做宝贝来珍藏。

从近年来在黄河流域考古发现的墓葬、墓志铭和壁画等,人们能追寻到康国人他们的足迹。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附性。

此后,北宋末、明初、清初这几个时期,社会动荡,康姓民众不断向内地迁徙、扩散,基本上已分布到了全国各地。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五省居多,占到全国康姓人口的六成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康姓人口在220万以上,算是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姓氏了。虽不能说全国的康姓人口都是古康国后裔,但是在北方地区的康姓人口显然概率更大一些!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