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生活着很多神秘的鱼类,曾因为种种原因变得稀少难遇,比如著名的“长江三鲜”,如今成了保护鱼种。中华鲟、长江鲟就更不用说了,估计大部分人一生也不可能见到一次。

不过,随着“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长江中鱼类数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许多之前难得一见的神秘鱼种,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开始频频现身,这可算是一个好消息。

1、湖北垂钓爱好者频频发现“鳤鱼”踪迹

近期,湖北武汉一位垂钓爱好者@谭淼,在长江垂钓时钓获了一条神秘鱼种,这条鱼体型细长,看上去呈现“圆筒形”,鱼鳞细小、体色发白,十分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垂钓者钓获的“怪鱼”

这个神秘鱼种到底是什么鱼?这自然难不倒有鱼类“鉴定师”之称的钓鱼爱好者。这位湖北钓鱼小伙称:“这是用铅头钩钓到的鳤鱼,有‘水中大熊猫’的美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曾一度被认为区域性灭绝……”

由于这位湖北小伙经常在长江可垂钓水域作钓,对于各种鱼类十分熟悉。得知自己钓到的是一条罕见鱼种之后,小伙子赶忙将其放归长江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垂钓者将鳤鱼放流

这种操作对于钓鱼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常识,钓获奇怪鱼种的时候,一定要尽快放流。可见“长得怪,判得快”这句俗语已经深深刻在了钓鱼人的心中,得益于垂钓爱好者的科普,相信更多人可以认识到一些稀有鱼类,从而给它们的保护工作带来便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一幕,也有网友调侃称:“不是你放生了它,而是它放过了你。”仔细一听也有道理,像这种“牢底坐穿鱼”,钓到不放肯定会惹祸上身,好在钓鱼爱好者们的素质相对较高,都能自觉放流这些不常见的鱼类。

2、“10年不遇”的神秘鱼种,现在成了“常客”

鳤鱼,俗称刁子鱼,游动迅速,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最大可以长到20多斤,曾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鳤鱼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产量急剧下滑。到了本世纪,鳤鱼的影子更是难得一见,曾经一度被认为消失在了长江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2021年4月份,江西水产科学研究所在鄱阳湖都昌松门山水域发现了一尾体长大约23厘米,体重约47.4克的“怪鱼”。后经证实,这是一条在长江鄱阳湖水域已经消失了10年之久的“鳤”鱼。

随后,发现鳤鱼的消息陆续出现在网络上,但都是以“条级”出现,科研人员还没有发现成群的鳤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按照鳤鱼3-5年达到性成熟来推算,2024年前后正是那一代鱤鱼产卵孵化的关键年份,长江中可能会出现鳤鱼的鱼群。它们能被钓鱼人钓获,足以证明这种鱼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不少湖北的垂钓爱好者都表示在长江中发现过鳤鱼的踪迹,在垂钓的时候,经常能够钓获一种之前没有见过的鱼,后被证实为“鳤鱼”。

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曾经“10年不遇”的珍稀鱼种,经过短短几年的禁渔之后,竟然能够频频被发现,这可是一件大好事。

3、鳤鱼的保护等级如何,钓获之后如何处理

目前关于“鳤鱼”的保护等级,小编在网络上没有查到相关信息,它们属不属于保护鱼类不得而知,但鳤鱼在2016年已经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并被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频频发现鳤鱼,让不少人兴奋,但钓鱼爱好者们切不可心存杂念,意外钓获之后一定要记得放流,并要把它们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大家树立好保护意识,这样鳤鱼的群体才能尽快恢复。

毕竟,长江中的鱼类数量多了,对垂钓爱好者也是好事。所以当大家钓获不认识的奇怪鱼类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外来物种可以带回家处理,珍稀鱼种一定要及时放流。

4、长江中还有哪些神秘鱼种亟待保护?

除了鳤鱼之外,长江中还有不少神秘鱼种,比如本文开头说的“长江三鲜”——刀鱼、河豚、鲥鱼,目前仍处于“濒危”级别,其中鲥鱼已经消失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长江鲥鱼

另外还有胭脂鱼、岩原鲤等鱼类,都属于保护鱼种。

垂钓爱好者们一定要认清这些鱼类,意外钓获之后第一时间放流。同时,钓友们还要好好利用自己储备的鱼类知识,给广大网友们做好普及,这也算是给鱼类资源保护工作做一定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