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长江之变,再启长江之行……由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电影《再会长江》正在全国公映。十多年前,这位还不太会讲中文的日本导演来中国拍纪录片,行至长江流域,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条江和这里的故事。十年后,他再一次从上海出发,溯流而上,重新开始跨越这6300公里的长江水,记录下了长江沿岸民众十年前后的人间烟火和风雨变化。

为什么竹内亮会爱上中国故事,为什么他会选择沿着长江来记录中国故事?5月25日,日本导演竹内亮、影片制片人赵萍携纪录电影再会长江》赴广州路演,首站走进中山大学,举办了“奔赴6300km的十年之约”特别放映活动,随后又在广州太谷仓电影库与观影观众进行映后交流互动。记者在交流活动现场特别专访了导演竹内亮,与之聊了聊他与长江的缘分以及他镜头下那些真实而可爱的中国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他与长江有一个“十年之约”

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中国并深爱中国的日本导演,竹内亮曾多次拍摄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并在世界范围内广获好评。十多年前,他将镜头对准了长江沿岸质朴人们的日常生活,聆听他们的梦想,记录时代的变迁:藏族女主人公茨姆的故事让人泪目,摩梭女孩甄甄的执着令人动容……十多年后,为了探究时代加速度带给她们的变化,竹内亮再次溯流而上,跨越6300公里,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十年巨变下以茨姆与甄甄为代表的长江百姓的真实生活,用普通人的故事衔接起中国社会十年间的发展腾飞。

“很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拍中国,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喜欢,喜欢这里的山水自然,喜欢这里的人,这里的故事。”他说,这十年,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江水在变,人也在变,甚至他自己也变了,从不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变成了定居在长江边的新南京人,所以他的纪录电影《再会长江》讲的也是变化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会长江》是一部纪录电影,由江苏省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家港市金农联文化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品。电影前后跨越了十年时间,一溪一流的变化,一草一木的成长,一人一城的变迁都随着竹内亮的镜头呈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虽由纪录片而来,但与纪录片又不同,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走读江河行行摄摄类的记录,导演从庞杂的行摄素材中,将琐碎的所见所闻聚焦在具体的人物身上,由他们的变化串联出几条故事主线:一条是船长江洪的经历线,见证的是长江流域江河风貌的剧变;一条是从恪守习俗的传统女性到步入现代婚姻的甄甄,将喜上眉梢的幸福感洋溢在了脸上,她沉浸于对新生活的期待中。导演将她对不久的将来能与丈夫孩子一起奔向更广阔世界的小心思录入了镜头中,而甄甄也将自己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幸福的喜悦感透过镜头分享了出来。

还有一条故事线是藏族少女茨姆的变化,十年前,17岁的茨姆在云南香格里拉纳帕海旅游景区抱着小羊,懵懂地闯入导演竹内亮的镜头,成为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中特别的存在。十年后,这位不确信天空有没有飞机、不相信上海会拥有100多层高楼的丫头长成了大姑娘,当她再一次出现在《再会长江》的镜头中时,清澈见底的眼神里开始有了憧憬与自信,她会谈绘真的梦想,也坐过飞机看过了上海的繁华。

2

江河既是地理坐标,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很多观众在观看完电影时深深被藏族女主人公茨姆前后十年生活的巨变所打动。他们感慨道,她的坚持和勇气让他们看到自己,他们从长江里也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河流的流动,迁徙的变迁,船只带来的希望,随着风帆的远去与靠近,一点点地走入了他们,击中了他们的心。

对于中国人而言,江河情怀可大可小,大到家国情深离不开母亲河的滋养,小到一饭一蔬,无水无茶不成筵席。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世界屋脊发源,穿高山峡谷,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汇百川辐辏南北,奔涌入海。相信面对着这样的一条河流,大家都会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那种感觉很亲切,但也有一点陌生感。这份陌生源自于河流里程的蜿蜒错落,总有些地方是我们不曾亲近过的,也总有些人的故事是我们并不了解但又很想了解、并一定会报以理解与共鸣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再会长江》不仅是一部记录长江沿岸变化的纪录片,更是一部用真情实感来表现中国人民随国家发展而过上幸福生活的励志电影。”竹内亮说,十年再会,大家都有变化,相比十年前,镜头里的江洪更显开朗乐观,甄甄进入新的人生阶段。而他和茨姆的变化才是最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茨姆作为惊喜嘉宾,也来到了广州路演现场,她分享了自己在拍摄前后的梦想,以及未来十年希望通过更多影片宣传家乡香格里拉的计划。她说,为了实现梦想,她在过去的十年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办了一家民宿,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她和竹内亮一同鼓励在场的朋友,无论面对多大的挑战,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在他们看来,不管是生活在长江边,还是记录长江,长江水翻涌不息,没有什么东西是瞬息万变的,但也没有人是一成不变的,江河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自于人的努力,普通人用双手可以拼搏出各自精彩的人生成就,也恰如这一江东水源远流长。

3

记录长江是一个开始,下一部可能会记录珠江

竹内亮说,他两次拍摄长江,不仅看到中国在发生变化,他自己也在变,比如他从不会讲中文到可以流利地与人用中文交流,因为通了语言,进一步加深他对于江河的理解。在与中山大学影视专业的学生展开深度交流时,他还用粤语跟大家打招呼,也用流利的中文分享了前后两次拍摄长江的最大变化,强调保持好奇心的重要性。他指出,电影创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只有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才能拍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他告诉记者,在拍摄长江时,他并不知道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只是单纯地对这条流域好奇,“我喜欢水,喜欢拍水的故事。拍了长江以后,也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拍黄河或者珠江,其实我是有计划,也许下一部纪录片就是拍摄珠江。”他说,在记者跟他做访问前,也有一位十岁的孩子提出希望他能拍摄珠江和黄河的建议。“孩子的提议很有意义,我想我会认真考虑在未来的拍摄计划中加入更多关于中国其他重要河流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江河里,其实蕴藏着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温暖中国。《再会长江》不仅记录了长江沿岸的壮丽风光和人文故事,而导演竹内亮自己也走入镜头中,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这也是这部纪录电影的一大亮点特色。恰是这种亲近的走入、亲切的记录,也让世界见证到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全景中国。

“要想纪录真实,就不能是宣传。”竹内亮笃定地分享道,所以他选择一边走一边拍,一边与人攀谈。干预式拍摄有好也有不好,但是至少他的加入,可以让出现在镜头里的朋友更松弛一些,这样他可以即时记录下人们的真实反馈。“因为纪录电影,真实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