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本的样子不是现在普遍流传的样子,道德经原是《周公·天子书》,是周公为天子编写的专属教材。而聃公就是专门负责礼教传授的官职,老子就是第二十三代聃公,也是周王室最后一任聃公,被称为老聃。

《天子书》原有六卷,分别是道经,德经,理经,政经,法经,术经。在东周的动乱中流落民间,散乱的竹简被尹喜所得,其将竹简重新装订过程中,乱了顺序,少了部分内容,其不敢用原名,重新命名为道德经,并谎称是老子写给他的。

尹喜谎称老子西出函谷关写道德经给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尹喜版道德经被官方认可,历朝历代不断在这个乱版上进行修订,但是不管怎么完善,却总是给人感觉逻辑混乱,内容无序的感觉。这种不合理的行文思路,对于讲道理的道家来说是很不正常的。

直到真正的西周版道德经也就是天子书的出现,我才发现过去一直学的都是错乱经,读了自然难解其意,而真经才是不同凡响。

我在本专栏的上一篇文章讲了部分道经,纠正了前面部分的顺序问题和词句错误。这一篇咱们先把道经全文展示一下,然后继续讲解。

韦编断掉的竹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子书的道经行文顺序非常合理,如果按照王弼版道德经八十一章来安排的话,天子书道经近似于下面的顺序,注意只是近似,具体词句内容不同的地方非常多。

天子书道经对应着的道德经章节排序:

1,4,25,40,42,21,14, 6,52,15,16, 32,35,34,67,25。

可见,真正的道经包含了王弼版的16章,章节顺序也完全不同,但是按照这个真正版本来看,逻辑却是非常完整通顺的,再也没有那种散乱的各自为政的感觉了。大家可以尝试照着这个顺序读一下,相信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道经就是讲道,从道是什么,道怎么来的,怎么获得道的顺序依次论述。上一篇讲完了第1,4章,咱们接上篇,继续解读(25,40,42,21,14)。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空气以为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恍呵惚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视之而弗见,名曰夷;听之而弗闻,名曰希;挥之而弗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计,故涽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幽,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故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大段接上一篇的部分,就是天子书道经的第一节。道经有三节,这第一节的中心思想就是,论述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接下来咱们逐字逐句的解析。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生于幻有,幻有生于虚无。即无中生有,有生万物。

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道也。无就是我在太乙中提到的天心,无极极就是空无到了极点极致,无极生太极,无极极后面的极就是太极,太极生炁,炁就是阴阳二炁,炁生变就是阴阳生变即四象,这就是变化之道。学过我太乙金华精解的道友,理解这段话完全没有难度,太极两仪四象,一念无明进而增上无明的过程我都讲腻了。

而这句话在王弼版和马王堆版中都没有出现过,但是内容却和太乙金华能对照呼应,可以确认是真句。

帛书道德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我更是讲烂了,道一动,二动,三动,成万物。其意思和无极生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生万物是一样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空气以为和。万物以阴为形体,以阳为性质,外阴内阳。就好像人一样,阴形在外,阳气在内。如果阴无法把阳气包裹住,阳脱离出去,人就没了。空气以为和,空是性,气是命,性命相和就好像身心相合一样。就好像上一篇讲到的,有无本相生,空气也相和。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就是小孔,德就是正心正念的光芒。小孔的光之所以有巨大的容量,就是因为从道合道。我们都学过小孔成像,一个极小的空也能照出整个世界,这就是一沙一世界,一粒米中能藏世界。因为合道,哪怕是一点砂砾的光明心,也是能容纳天地的。

粒米藏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之物,唯恍唯惚。恍呵惚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话咱放到一起来解读,因为都是一个意思。道是恍惚的,这恍惚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道是若隐若现的,恍恍惚惚的,就好像梦幻泡影,如露般稍纵即逝,如电般瞬间无端发生。这闪烁生灭中,有象,就好像不断闪烁的胶片,呈现出相来。相产生了物,这物是人对相的妄想产生的。再继续下去,又看到了精,也就是最细微的像素。而从精中还能看到底层的信息。

我太乙和黄帝内经专栏中都描述过天地大梦妄想产生的过程,道的妄动生炁,从炁到精,从精到物,从物到相。上面这段话就是反过来,从相到物,从物到精,从精到信(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