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继续西周版道德经,也就是周公天子书的解读。周公写书的时候,不可谓不语重心长,满满的都是对天子的期待,下面这段话里,周公直接用“我”来和俗人做对比,因为他是转生的圣人,他也希望未来的天子能达到自己的境界。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下面的话语为何用“我”,“吾”来和俗人做对比是解释不清楚的。

周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经卷上节,咱们继续。

原文: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食于太牢,如春登台。我泊焉未兆兮,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恍恍惚惚,好像意犹未尽般。而众人都熙熙攘攘,好像吃大餐,好像在登高春游。我淡泊自处好像没有开始,就如同刚出生还未啼哭的婴儿。疲惫啊,好像没有回去的地方。凡人都都有富余,而独独我好像丢了东西一般。我懵懵懂懂的样子,浑浑噩噩的,而凡人都耳聪目明的,独独我是昏头昏脑的。凡人都是洞察一切的样子,独独我是闷闷不说话。众人都有所追求,独独我顽固守着粗鄙。独独我和人不一样,我珍贵的是从母体得到的滋养。

上面这段话里,“我”出现了六次,“吾”出现了一次。这里一直在用“我”和“俗人”“众人”作对比,说明写这部书的人,其自身和俗人众人是有大不同的,是以一种已经成功的姿态在讲述。能用这种口气的,也只有投生在周公旦身上,指挥姜子牙帮助周武王打败纣王的东皇太一了。周公在离世前做周易,并将其特别托名给周文王所作,再做周礼,乐经,最后作周公天子书,将人间的一切的流程都理顺,才把王位归还给周成王。更多的故事等我更新吧,这段历史发生了太多事情了。

上面这一段话的核心意思就是,俗人都在外求,都在向外观察,向外争抢,就好像食太牢,吃牛羊猪一样,就好像春游时抢着登高似的,好像都有归处了,都有目标了。但是我没有,我意犹未尽地,恍恍惚惚地,心平气和地,无欲无求地,看着你们闹腾,我也不说话,维持者本来的面貌,我只在意从那先天母体获取营养。这就是外求和内求的差别。下面咱们来逐句翻译解释一下。

恍呵,其未央哉。

恍就是恍惚,未央就是未尽未已,没结束意犹未尽的感觉。

众人熙熙,若食于太牢,如春登台。

熙熙攘攘,就是人挤人的样子,和春运差不多,太牢就是祭祀的最高水平,有牛羊猪三牲,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牛是很少能吃到的,吃牛肉必然要抢啊。登春台也是一种彩头,看谁先登上去,也是人挤人。

圣人在那边发呆,众人在那边人挤人哄抢,这就是对比啊。

抢彩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泊焉未兆兮,若婴儿未咳。

泊就是淡泊的样子,兆就是开始,兆头兆头,就是开始的预示,未兆就是没开始。婴儿刚出生时会啼哭以呼吸,未咳就是连最开始的啼哭都没有,呼吸尚未开始。古人认为第一口气的时间点,就是先天后天的分界点,也就是生辰,就是命数。有些人喜欢控制宝宝出生的时辰,在好的生辰剖腹产,现代人做的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累呵,似无所归。俗人皆有余,我独遗。

累啊,好像还没有归处。俗人都心满意足的,就我好像丢了魂似的。归处在哪里,俗人有好吃的好玩的地方就去了,都是有方向的,有要去的地方。但是圣人没有,不知道去哪,无处可去。无为,无求,则无所往。其实人生吧,没有来处也没有归处,妄生妄灭。具体的缘由我在先秦和太乙里讲的清楚了。

归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

湷读hun,浑的意思,俗人都是好像耳聪目明看得清清楚楚,我看不清看不见一样。凡人喜欢向外观,仔细观察外界,对外面的得失算计非常精明,一个个都是算盘高手。但是圣人在他们面前就显得特别蠢了,迷迷糊糊好像啥也没看到一样。因为圣人都是内观的,不在意外面的东西,懒得考虑,懒得费心。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