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张文

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在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优势,围绕关爱“一老一小”、特殊群体服务、社区微治理等范围,不断开拓融合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打造了基层治理“银川样板”。

据介绍,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落实市委“人才兴市30条”政策,采取考前辅导、奖补激励等措施,有力调动了各行业从业人员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积极性。持续贯彻落实对取得高、中、初级社会工作师证书的社工人才分别一次性给予6000元、3000元、2000元的奖励,对社区工作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给予初级200元、中级300元、高级500元的职称补贴,全面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理论素养、认知能力、综合多学科分析和诊断社会问题能力,提升了治理能力和专业服务品质,为推进银川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聚集力量。

同时,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全力推进街道(乡镇)社工站和社区(村)社工室(点)服务网络阵地建设,全市已建成“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社会工作指导服务体系,确保了社工人才服务有群众、活动有阵地、干事有平台、帮衬有组织。积极探索引进专业社工机构市场化运行社工站机制,形成了良性社会工作资源链接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案例交流平台。如兴庆区“1+6+X”、西夏区“4+N”等社工站运营服务模式,有效促进社工站成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平台。

据了解,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还积极探索阵地建设、组建队伍、专题培训、英才培育、案例研究“五位一体”社会工作人才赋能模式,在培育社工人才中打造社会工作品牌。经过不断的努力,全市社工人才从2020年以前的700多人增长到至今7599名,其中取得国家助理社工师职称的专业社工人才达3066人,储备社会工作人才4533人,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功能互补的人才体系。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62万元,撬动社会资金近千万元,依托寸草心、春熙、美林、陶然等品牌性枢纽型社工机构,开展公益创投项目300多个,服务特殊困难群体近20万人次,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差异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探索出一条具有银川特色、切实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