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刘邓首长三次恩情

抗战时期大家的职务相对固定,就不多说了。

解放战争时期,王宏坤初任六纵司令,与陈锡联、陈再道、杨勇、杨得志、陈赓等同列,或许是感到他当年级别甚高,只当纵队司令有点低,不久即升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这是刘邓首长的第一次恩情。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南下,挑选主力纵队,带走了一纵(杨勇)、二纵(陈再道)、三纵(陈锡联)、六纵(王近山),陈赓在晋南豫西统一指挥四纵和九纵,以及三十八军(国民党军起义后改编),就是著名的陈谢兵团。

王宏坤留在晋冀鲁豫后方主持工作。

怎么说呢,这其实又让王宏坤错过一次大好机会,如果能和刘邓一起南下,在军事上有所作为,这岂不更好。但可能确实是他指挥能力不足,或者别的原因,留守了。

王宏坤是很焦虑的,打大仗缺席,这对将军来说太要命了。

所以1947年下半年陆续组建十纵、十一纵、十二纵南下时,他主动要求放弃大军区副司令员的地位,到新建的十纵当纵队司令,就是要赶紧南下参战,重回一线。

王宏坤的理由是,十纵是冀南军区地方部队升级上来的,他当年长期在冀南军区主持工作,人情熟。而且南下挺进大别山,他当年从那里出来的,地头熟。

刘邓首长心知肚明,允可了。给机会讲情义,这是刘邓首长的大格局、大情怀。

然而南下是南下了,刘邓大军那时正是战场上要劲的时候,打仗必须把最狠的将领派出来,一场关键的仗打不好就是灭顶之灾,所以大家看那段时间的战史,陈锡联、陈赓、王近山、杨勇出镜率特别高,硬仗狠仗基本都是一、三、四、六这几个纵队打的。

连一向号称骁勇的陈再道都弱了一些,后来陈再道在1949年被二野整编成军时退出一线领兵将领序列,可以说与这一时期的最高等级的考验不无关系。

新建南下的几个纵队怎么样呢?王秉璋十一纵留在华东成了屡建奇功的幽灵纵队,在粟裕手下用的得心应手。十纵和十二纵呢?并没有捞到什么大仗打,而是就地转为地方军区。

王宏坤率十纵转为桐柏军区,任司令员。

说起来这也是发挥王宏坤有威望、能团结和凝聚部队的长处。在白崇禧各种反复围剿和进攻的情况下,王宏坤能在基本没有根据地基础的情况下,把桐柏军区稳稳扎在国统区前沿,也是一大功劳。中共中央也看到了王宏坤的功劳,致电:“庆祝十纵在桐柏之胜利。”

不过和几个主力纵队的战功相比,还是有点欠缺。

等到局面略稳时,刘邓首长又给了王宏坤一次很好的机会,王宏坤也把握住了。

1948年6月襄樊战役,刘邓首长有意让王宏坤露脸,让他统一指挥桐柏军区部队和陕南十二旅,以及王近山六纵,围攻襄阳、樊城。王宏坤当仁不让,六纵是他的老部队,王近山是老部下,指挥起来得心应手,全灭国民党军十五绥靖区部队,活捉蒋介石的爱将康泽。

几个月后淮海战役打响,王宏坤一直坚持在桐柏地区牵制白崇禧,使华中剿总大批部队无法东调参战,王宏坤总算是在大决战中立了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刘邓首长的第二次恩情。

第三次恩情则是1949年2月的整编。

当时全军大整编,成立了兵团级单位,二野共有三、四、五共3个兵团,陈锡联、陈赓、杨勇分任司令员。

当时二野正规军兵力有限,不像三野、四野兵团那么雄厚都是四个兵团,只编了三个兵团。但也有编第四个兵团的打算,大家注意,一野包括一、二兵团,二野是三、四、五兵团,三野是七、八、九、十兵团,四野是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华北有十八、十九、二十兵团。

中间并不是连续的,缺了第六、第十一、第十六、第十七等兵团。

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全军原计划编二十个兵团,空缺的四个兵团番号也准备组建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实施。

王宏坤回忆录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说,组建兵团的同时,刘邓首长给王宏坤打招呼,如果渡江作战不顺利,就将王树声的鄂豫军区部队、张才千的江汉军区部队,以及桐柏军区部队,组成3个军的正规军,编成第六兵团,由王宏坤任司令员。

后来渡江作战非常顺利,这个计划就搁浅了。

刘邓首长打招呼不会随随便便就说,肯定是经过组织研究过、向中央军委报告过的。

这一道组织程序走过了,相当于以二野党委的名义,给王宏坤的地位、贡献、功绩做了定性定位:具备兵团战役指挥的能力。

本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