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入为主”出自《汉书·息夫躬传》,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不容易接受。 “先入为主”这个成语所描述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心理学中可以对应首因效应。

社会知觉领域的首因效应比较为人熟知,它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第一印象”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印象非常深刻,持续时间长。虽然后来接收的信息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但都无法与第一印象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因效应包括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服饰、相貌、神态等,这些对他人来说都是新信息,对感官的刺激比较强烈,有新鲜感。后来的接触也常常无法改变初次见面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因为首因效应带来的偏见,可能失去双方后续的互动机会,潜在的优点也无法显现。

历史上也有不少因首因效应而错失英才的当权者。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面见孙权,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面黑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先有不快,于是以“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将其拒之门外,即使鲁肃苦苦相劝也无济于事。庞统又去投奔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打发他去“东北一百三十里”的耒阳县就任县宰。庞统两次自荐均未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未能给孙权和刘备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没有得到重用,才能也无从发挥。

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以实验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洛钦斯编写了两个关于学生詹姆的故事: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热情而外向的人,比如,他和朋友一起出门,不仅与熟人聊天、打招呼,也和刚认识的人打招呼;另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如独自回家,不主动和人打招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不同的顺序编排,第一组将“热情外向的描述”放在前面而“冷淡内向的描述”放在后面;第二组与第一组相反;第三组只有“热情外向的描述”;第四组只有“冷淡内向的描述”。接下来,他让中学生阅读这些故事并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热情外向,而第三组有95%的人这样认为;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四组中只有3%。这个实验说明,在人际认知中,首因效应影响显著。

在跨文化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首因效应在北美被试者和亚洲被试者之间存在差异。在实验中,被试者阅读一段描写个人行为的文字,然后评价这个人的个性。在阅读之前,研究者提供给被试者一些特质信息使他们产生对某些个性的期望,比如亲切、体贴、热情、无私和合作等。北美被试者会使用所获得的“初始信息”来对这个人进行认知和判断,而亚洲被试者则将他们的评价建立在“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北美被试者比亚洲被试者对他人印象表现出更强的首因效应,更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影响。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