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家里的客厅笼罩在温暖的灯光中。

父母坐在沙发上,脸上写满了一天工作的疲惫和隐约的焦虑。孩子则抱着游戏机,神情专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母亲看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开口:“你已经玩了很久了,该做作业了。”

孩子头也不抬:“等会儿,再打一局。”

这时候,父亲放下手中的报纸,眉头紧锁:“再打就没完了,快去写作业!”

但是孩子马上抬起头来,眼中带着一丝反抗和不满:“你们天天这么说,我也不见你们少看电视啊。”母亲愣了一下,似乎被戳中了痛处,但依旧不甘示弱:“我们是大人,你是孩子,必须听我们的。”

孩子冷笑一声,继续低头玩游戏。而父母则无奈地对视一眼,根本无计可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可以说,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家庭中重复上演,孩子的不听话与父母的无奈,形成了一种僵持的局面。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似乎天生就叛逆,而父母则一筹莫展,不知道该如何引导他们。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他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却发现孩子沉迷于游戏;希望孩子早睡早起,但孩子却睡到日上三竿;希望孩子诚实守信,却发现孩子谎话连篇。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不听话,往往源于父母自身的行为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父母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时,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判断这些要求的合理性。如果父母自己没有做到,却强加给孩子,孩子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

比如有一位母亲,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她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她给孩子设定了许多高标准,钢琴八级、普通话一级,然而孩子对此毫无兴趣,学得也很吃力。

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目标其实是母亲自己的未竟梦想。

她希望孩子能够替自己完成未完成的理想,但忘了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如何要求孩子去做到?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不合理期待”,即父母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加给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另一种情况是“潜在的焦虑”,父母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失败,对这些失败无法释怀,因此希望孩子能够成功,以弥补自己的遗憾。这些不合理的期待和潜在的焦虑,往往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因为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和不满。

父母的双重标准不仅体现在理想和期待上,还体现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

比如,有一对夫妻,他们希望孩子在外面要斯文礼貌,但自己在家里却经常吵架。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要遵守规则,而父母却可以随意破坏。

这种矛盾的行为示范,使得孩子在外面也表现出暴力和不礼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母亲总是要求孩子承认错误,但自己从不承认错误。当孩子犯错时,母亲严厉批评,但当她自己犯错时,却认为自己不需要道歉。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能学会逃避责任,因为他们看到承认错误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说:“孩子的头顶有父母情绪和行为的接收器。”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孩子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和复制。无论父母在语言上如何教导孩子,只要他们自己的行为与之不符,孩子就不会真正接受这些教导。

父母的言行不一,会在孩子心中种下反抗的种子,因为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虚伪和不诚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作家麦家,曾经分享过他的经验。

他的儿子在青春期时,两年不愿意和他说一句话,无论他如何靠近儿子,儿子依旧视他为仇人。直到后来他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想到自己也曾和父亲几年不交流,才恍然大悟:孩子完全在复制自己的成长路。

这让他放下了对儿子的责备,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时,最简单的方法是先审视自己。当你发现孩子某个行为问题时,看看自己和伴侣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听话只是对父母行为的反应,他们其实是在模仿父母,在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不满。

因此放下双重标准,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难,是解决孩子“不听话”问题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责骂孩子,不如问问自己:

我到底是谁?我自己又做了什么?或许答案会一目了然。

而当父母自我调整,做到言行一致时,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他们会自动调频,靠近父母,甚至超越父母。

这样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能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综上所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诚和坦然是最重要的。不要用双重标准给孩子制造混乱,因为孩子通常不是听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他们会觉察你背地里做了什么,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所以,只要你自我调整,做到言行一致,你的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逐渐变得听话而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