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浦镇

昔:打响解放上海第一枪

今:锻炼赏花的城市公园

1949年5月13日晨,解放上海战役的第一枪在宝山区月浦镇打响。经过两昼夜鏖战,解放军于5月15日拂晓攻占月浦街区。23日,又一举攻占月浦东南高地,打开了通往吴淞口的大门。

如今的月浦公园内,建有上海战役月浦攻坚战纪念碑,承载着人们对烈士的敬仰和缅怀。

苏州河畔

昔:解放上海战役最后激战处

今:"一江一河"活力岸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5月25日上午,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国民党军依托楼房上的火力,封锁马路和桥梁。接到命令不得使用重武器的人民解放军,在苏州河畔与国民党军展开了解放上海战役的最后激战。

如今的苏州河水清岸绿,岸边可漫步、水中有赛艇,还间或点缀着卓然新姿的保护建筑。当年的战场已变成市民自在休憩的活力岸线。

漕宝路七号桥碉堡

昔:打开了解放上海的西大门

今:虹桥枢纽交通要道见证人

国民党军曾于漕宝路七号桥构建了钢筋水泥碉堡。解放军经历三天三夜鏖战,终于打开了解放上海的西大门。

如今,七号桥碉堡已被闵行区列为革命历史文物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漕宝路也正成为虹桥枢纽外围"南横通道"的重要组成。

圣约翰大学交谊楼

昔: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

今:与苏河景观交相辉映

1949年5月26日,陈毅带领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从江苏丹阳乘火车到南翔,再从南翔来到苏州河以南的圣约翰大学,选择此处作为解放上海的第一宿营地。

这座庄重典雅的交谊楼,如今是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会议中心。

老市府大楼

昔:上海首面五星红旗升起地

今:外滩城市更新的先行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老市府大楼成为人民政府的办公驻地。10月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上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老市府大楼升起。

历经数年保护修缮,黄浦区160街坊老市府大楼成为珍藏上海历史的又一座地标。

高桥蔡司庙

昔:异常惨烈的浦东战场

今: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高桥蔡司庙位于老杨家宅以南的一个村子里。1949年5月21日,国民党军队的几百门重炮从黄浦江面的军舰和吴淞要塞炮台上向解放军阵地狂轰滥炸。据记载,在高桥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达1600余名。

如今,高桥烈士陵园内,有一座题写有"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的纪念碑,以缅怀革命烈士。当年的战场外高桥也已成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区域。

杨树浦工业区

昔:兵不血刃解放民生设施

今:"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5月27日,国民党军8000余人仍驻守、自来水厂等地负隅顽抗。陈毅得知守军指挥官是许照,灵机一动请许照的恩师蒋子英出面劝降。当日下午,敌军部队全部放下武器。

杨浦滨江这个曾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已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

南京路

昔:夜宿街头"不入民房"

今: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5月27日早晨下着小雨,南京路马路两边潮湿的水泥地上睡满了身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军纪严格,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入民房"。

如今,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步行街上还有一座醒目雕像,创作原型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先辈的荣耀和精神激励下继续驻守繁华深处。

作者:王嘉旖 袁婧 叶辰亮 糜俊豪 陶继贤

文:本报记者 王嘉旖 袁婧 叶辰亮 糜俊豪 见习记者 陶继贤 图:视觉中国/资料照片 本版文字:舒天楚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