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刘德华出演的电影《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的人都会记得,片中劫匪试图在押送犯人回国的火车于中俄边境换轨时引爆车厢。演员们激烈追逐、贴身肉搏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这趟从北京经乌兰巴托至莫斯科往返的K3/4次国际列车每周一班,全程7819公里,运行131小时31分。原本路途就很漫长了,为什么还需要在二连浩特站停留四五个小时进行换轨呢?

因为中国铁路使用的是1937年由国际铁路联盟(UIC)规定的1435毫米标准轨(standard gauge),全球有60%的铁路属于该轨距,而蒙古国、俄罗斯使用的则是1520毫米的宽轨。因轨距不同,火车每次出入境都得换轨,其实是换轮子:先将列车驶入换轨站,中蒙两国铁路处于平行状态,利用液压顶将整列车厢抬起,推入新轨距车轮,然后将车厢降下与新车轮咬合,由对方国家的机车牵引驶出。

那么,1520毫米是不是就是俄罗斯的一贯轨距?还真不是。俄罗斯历史上曾经有过1829、1435、1524、1520、1067毫米的轨距,让人眼花缭乱。

其实,纯粹从科学角度出发,宽轨或窄轨在性能上没有十分明显的优缺点,一切看国家、分地形。之所以将标准轨定为1435毫米,是因为世界上最早的客运铁路于1830年出现在英国,这便是它的轨距。人们普遍认为,这一长度的来历是古罗马马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欧洲国家之后在兴建桥梁、铺设道路时都普遍考量这一数字,兴建这条铁路时也不例外。由于英国当时的全球影响力,大多数西欧国家也都接受了,车同轨、度同制毕竟非常便利。

然而,以“双头鹰”为国徽的俄罗斯并不吃古罗马和欧洲的这一套。它的第一条铁路建在圣彼得堡近郊的皇村,于1837年通车,轨距竟然选的是1829毫米,相当于6英尺。

但在兴建第二条铁路即华沙-维也纳铁路时(当时的波兰王国在沙皇俄国版图内),轨距就变成了1435毫米,跟英国一模一样,考虑的是跟西欧国家连通方便。该铁路一直由俄方管理运营至1918年,而后移交给波兰国家铁路公司。

在铺设第三条即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尼古拉铁路(因下旨兴建它的俄皇尼古拉一世而得名)时,施工方决定将轨距变成5英尺,即1524毫米。该铁路于1851年通车。

如此一来,俄罗斯最初的三条铁路竟然出现了3种不同的轨距!

在此之后,俄罗斯便一直使用1524毫米的轨距,到了苏联时代,为了方便索性将它压缩成了1520毫米。目前,俄罗斯轨距(Русская колея,Russian gauge)即1520毫米轨距是除1435毫米以外的全球通车里程第二长的轨距,有22万多公里。

俄罗斯为什么一直坚持1520毫米的轨距?一直以来存在很多猜测。有观点认为,它保持与欧洲的区别是因为莫斯科一直处于对外敌入侵的担忧当中。倘若外国军队入境,由于轨距不同,运送军队及补给的速度便会严重滞后,外国车厢只能在过境处排长队,这样能从客观上掣肘侵略进度。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客观情况也的确如此,德国军队不得不将人员及物资换到宽轨车厢上再继续前进。不过,俄罗斯军队在将德军赶出苏联、乘胜追击至柏林的途中同样遭遇了换轨的麻烦。

其实,在20世纪初之前,世界各国的轨距完全没有统一标准,也未建起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铁路网络,当时的俄军没想过敌人会搞铁路突袭,加上速度有限,甚至都没用铁路进行过快速的粮草兵力运送,那时骑兵还相当活跃,只需破坏铁路线或是在铁轨上布雷便可阻挡敌军列车的前进,这样比保留不同轨距、改换车轮要省事多了。何况在当时俄国的西部地区,用的恰恰就是欧洲的1435毫米轨距,按上面的说法,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绕来绕去,使用宽轨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出在美国身上。19世纪时,美国是全球大规模铺设铁路的大国,经验最为丰富。沙皇俄国在兴建铁路时,邀请的都是美国专家,他们培训工程师和工人,推广的是美国技术,生产的是美式机车,轨距也是来自美国人的建议,当时美国南北方轨距不一,南方用的就是宽轨。后来,美国人意识到统一轨距的重要意义,将自己的所有铁路均改为英式标准轨,但苏俄政府没有这样做,这实在太劳民伤财:西伯利亚大铁路9288公里,贝阿铁路4324公里……

有意思的是,在萨哈林岛,铁路轨距之前一直是1067毫米。为什么呢?因为岛上铁路是日本人多年以前修的。日本因国内山地多,用窄轨更方便,1067毫米是它青睐的轨距(新干线等除外),这一轨距便被移植到萨哈林岛上。俄罗斯在二战结束后一直想换轨,但全部更换完毕时,已是2019年了。

很多国家的轨距选择是出于地形原因,像是日本因为道路崎岖,窄轨更好,而印度境内基本一马平川,自然以宽轨为佳——1676毫米。目前全球60%的铁路都采用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但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跟芬兰(因为它曾是昔日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还是1520或1524毫米,这的确给亚欧大陆的列车跨境通行带来了很大困扰。(童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