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美国。

一个孩子,爬上阳台,摇摇欲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丽丝看到后,尖叫一声,赶紧跑去通知好闺蜜席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却没想到,晚了一步,孩子早已摔了下来,一地鲜血…

痛失爱子,席琳伤心欲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她一样伤心的,是爱丽丝的儿子,他们本是最好的玩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席琳和爱丽丝的儿子越走越近,她们彼此安慰…

相比于爱丽丝,席琳更加善解人意,爱丽丝儿子的出现,抚平了不少席琳难以自拔的痛苦,这本是最好的疗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爱丽丝却有些紧张,她的直觉隐隐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

直到有一天,爱丽丝的婆婆晕倒在地,有心脏病的她,竟然当场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根本不可能,婆婆一直有按时服药,难道是药出了问题?

她跑到家里,翻箱倒柜,发现药已经不见了…

难道,是席琳偷换了药?她之前是一名护士,能开到很多药…

而此时,她正看到席琳对她诡异一笑,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失衡的家庭在这一刻,似乎通过两场死亡,达到了某种诡异的平等…

但两个女人之间复杂的故事,这才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最近引进国内上映的美国悬疑片《母亲的直觉》,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和安妮海瑟薇联袂出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电影改编自芭芭拉·亚伯的原创故事《仇恨背后》,之前更是被改编成法国悬疑惊悚片《亡命母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必须要说,劳模姐和安妮·海瑟薇贡献了精彩的演技。

安妮·海瑟薇无论是得知失子那一瞬间,脸部近乎失去控制的变形,还是失子一个月后,依然到学校来的那种强装镇定的木然,都被演绎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模姐则把那种假装正常实则神经质的紧张,身体的微微颤动,以及落泪到忍不住用手捧起眼泪的即兴,演绎得丝丝入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部悬疑片,它的悬疑感在影院看还是能让人完全沉浸的。

比如高跟鞋在精致又空荡的屋子里回荡,你不知道这双鞋会带你去哪里,不知道这间屋子会发生什么,时刻害怕阳台什么时候又会再站上一个小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常常有第三视角,看到这对关系最好的女人互相凝望,时而带着欣赏,时而带着暧昧,时而带着嫉妒,可以说,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部悬疑片最大的悬疑…

怪不得有网友说,一开始怀疑是一部姬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影里有一些镜头耐人寻味,哪怕不需要任何语言,你都能感受到其中情感的分量。

比如在孩子走后,席琳和爱丽丝的儿子,走在沙滩上,神色凝重。

潮汐一遍一遍吞噬沙滩,悲伤像有引力一般,一阵一阵涌向她们,时常浮现却无法抗拒…

席琳和孩子不断向大海投去石头,就像是精卫填海,永远无法填满如海一般深不见底的悲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段没有任何面部近景,也没有任何煽情配乐,但那种失去的痛苦仿佛涌出银幕,让所有人全身湿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有复杂情感的故事。

在这里必须要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那是20世纪50年代,彼时的美国,正处于二战结束之后。

男人忙于大刀阔斧建设国家,女人则在家做家庭主妇,这种关系是当时绝对的政治正确。

所有人在战后急切追求一种体面的中产生活,实现所谓的美国梦。

所以你会看到,在一个意外发生后,所有人都在假装正常。

妻子假装衣着体面,丈夫假装坚强上班,甚至连小孩都在假装懂事,在极端事件面前,连哭泣都是原罪都是不体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的中段,把中产阶级家庭那种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满目疮痍,疲惫失权展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让人想起小李子和凯特那部《革命之路》。

同样是那个年代的故事,你可以看到男人和女人如何同时被一种规范异化,男人上着重复的班,女人只允许做那个最标准的家庭芭比,两人为了邻居眼中令人艳羡的实现了美国梦的惠勒夫妇而存在着…

但最后,在那个郊外封闭的单一标准的牢笼一般的宅子里,他们最终在言语的机锋中彻底杀死了对方…

里面有一场著名的吵架戏,他们几乎在狂风暴雨中撕裂了对方最赤裸最柔软的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那个虽然平淡,但近乎于惊悚的结尾。

失去了艾波尔的弗兰克,落寞地坐在公园里。

在公园里玩耍的两个孩子,就在弗兰克面前荡着秋千。

两个孩子一前一后,竟那么像时针分针,一刻不停地催促着弗兰克,过着他并不想要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单一观念下,受害的不只是某个性别而是所有人,无一幸免,被困其中无法自拔寸步难行…

这哪里是爱情片,这根本就是惊悚片…

怪不得网友调侃,《泰坦尼克号》的杰克如果看到婚后这一幕,立刻沉海自杀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样一种压抑的观念奴役的封闭的空间里,你能看到这两位女人关系的特殊。

最初,她们是彼此支持的。

当爱丽丝提出想要回报社做记者时,丈夫真诚且恶臭地建议:

如果你想写东西,不如给儿子的校刊写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席琳却说: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孩子可以交给我我帮你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正是她们关系的特殊性。

真正深刻的关系是可以超越时代的观念的局限的,只因为我看见了你这个人本身的内里的需求,我不在意外在的所有标准,我只希望你可以成为你…

这种看见是如此珍贵,难得,可遇不可求…

这样关系的塑造就是成功的,它如此强有力回答了这两人之所以成为如此亲密的闺蜜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只可惜,后面两人的关系完全走形,且缺少细节支撑这种变化,导致最终落入俗套,让人大为遗憾。

(以下涉及剧透)

比如为什么意外一发生,席琳就像是带了刺一样,拒绝爱丽丝和儿子的见面,明明她们是如此要好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看起来最和蔼的婆婆,在孙子的生日宴上,竟然对爱丽丝说:这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你还是最好回避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生了什么?

失去孩子的人怎么像有什么罪过一样,就不配和所谓健全的家庭在一起?

两个女人,因为要抢一个娃,而关系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你们不是这样深刻关系的好闺蜜吗,为何关系急转直下?

我认为片中提供的爱丽丝精神敏感,童年缺陷这样的原因并不足以解释人物前后的断裂…

这种突然产生的敌意,用母亲的“直觉”来解释,也不足以有信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离谱的是,到后来,席琳竟然真的用药杀了爱丽丝全家…

这一幕是有意思的,席琳把已经昏死的爱丽丝和老公,摆在一起看电视,像任何一对恩爱夫妻一样,颇有种“既然你们追求这样的完美生活,那我就让你们死也恩爱”的疯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为了一个娃,杀了邻居一家人,并且缺少强烈动机,人物也缺少纠结的挣扎说杀就杀,这多少有点为了反转而反转,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为什么总要塑造女人逼疯女人的故事?

怪不得网友调侃,这片之所以可以引进,是因为可见失独家庭对破坏社会稳定的极端具象,最好还是多生二胎三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女性的困境,以及共同处在困境里女性之间的关系,在互相仇视之外,我们本可以有更多的想象…

最经典当属《致命女人》里的贝斯和艾波尔。

一个是家庭主妇的正宫,一个是小三。

争夺男人的正宫和小三,比什么争夺孩子的闺蜜更符合刻板印象,简直是刻板中的刻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本来抱着大战小三念头的贝斯哪里会想到,竟然在艾波尔身上看到了作为家庭主妇的自己曾经失去的梦想,艾波尔又哪里会想到,竟然在贝斯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友善与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们一起经历了如此多的事情,她们彼此鼓励,彼此帮助,彼此理解…

最终抵达彼此丈夫和情人都无法抵达的地方,那是荒芜的内心请进来的第一位客人…

这不符合任何一种刻板印象和常规叙事,甚至道德应有的谴责,但当她们一次又一次彼此拯救对方于水火之中时,无人不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女性之间因为处在同一种困境下更能彼此理解,更愿意伸出善意的援助之手,那些彼此看见彼此照拂的时刻,是多么的珍贵…

仇恨敌视之外,女性之间的关系,我们本可以有更丰富的叙述和呈现,就像贝斯所说:那是上帝不会理解,但上帝的妻子会理解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