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山深处、薄山湖上游的何大庙村南何庄,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南何庄附近的山脚下有一片百年板栗林,参天蔽日,郁郁葱葱,见证着这里的风雨,也见证着何文礼这个从南何庄走出来的农家汉子的童年与少年时代。这里的许多板栗树需要三、四人才能合搂,一搂多粗的树枝距离地面只有一米多高,上面经年风霜,青苔斑驳,天然的树洞内藏着喜鹊、松鼠等动物。雨天,这些树洞贮满清水,板栗林是何文礼童年时代拄着拐杖经过时喝水休憩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栗飘香:何文礼成了名副其实的“板栗大王”

命运的深渊总是令人来不及刹车。何文礼1岁多的时候,因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然而,他凭借坚强意志克服身体不便,渴望着站起来。在村民眼里,何文礼为了学走路,搬着一个小板凳一步一步朝前挪,不管是水里泥里,他都在坚持。看着小伙伴蹦蹦跳跳、跳绳踢毽子、捉迷藏,他只能羡慕地看着,小伙伴嫌他行动不便,都不愿意和他玩儿。

小时候为了帮家里挣工分,何文礼拖着残肢捡牛粪,然后沤粪,为集体的土地供应天然肥料,为此,队里给他工分,减轻父母的负担。

13岁的时候,何文礼看到别的村民都上山开荒种地,他跟着上山开荒,天明即起,拄着棍子拖着䦆头上山刨地,中午也不休息,等到晚上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挪回家。凭借坚强毅力和不服输的性格,他开出4亩荒地,种南瓜芋头。等到收获季节,他还会一个人埋头刨芋头,每次背着一筐芋头下山,路途遥远,他需要拄着拐杖走走停停,山脚下那片古板栗林是他歇脚的地方。

农闲时,文礼的母亲靠着低矮的厨房门口,一边瞅着他,一边连连叹气,娘说:“文礼呀,你今后可咋办呐!娘对不住你呀……呜呜呜”文礼眼含泪花,强忍住泪水抽泣着安慰娘亲,“娘!别哭啦!恁这是干啥哩,你看我这不是有一双好手吗,不会饿着哩!”

后来,村窑厂招工,何文礼踊跃报名。制砖坯,别人弯着腰干活,他就坐在地上干活,和泥巴,溅得脸上身上都是泥,每做好一个砖坯,让别人帮忙运到一边晾干。

“别人总是问我累不累,说实话,一天下来怎么不累?可是要强的我总是笑着说不累,然后埋头苦干,因为我要依靠自己的汗水换钱补贴家用。”他制砖坯、烧窑、拉锯,样样干的都是体力活。为了锻炼臂力,他找个袋子装上沙子,一个人捶沙袋。为方便干活,他不愿意拄拐杖,每天拄着一根棍子,久而久之,练就超强臂力。也不知道磨折多少根棍子。

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养兔子卖兔毛收入的第一笔200元钱,当他把钱交给父母时,父母喜极而泣,他也流下泪水。在他心中,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残疾人 ,他觉得不能白过这一生,他要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何大庙村附近是传统的板栗种植基地,这里出产的板栗质量上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何文礼虽然识字不多,不过他脑子活络,瞅准这里面的商机,开始做板栗生意。每年板栗下来后,他就去收购板栗,可是板栗不好保存,很快就会生虫霉变,结果是血本无归。后来,他与两个伙伴商量,东拼西凑了3000元钱购买了一批板栗,然后采取一层板栗、一层沙子的办法贮存,每个月翻开晾一次,然后把里面的坏板栗挑出来扔掉。

“这些坏板栗不及时捡出来处理掉,会导致大量板栗腐败变质。板栗这东西好吃,可是金贵,不好保存。有时候一袋子板栗只要有一个生虫,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板栗都被虫噬。等到春节,原本4角一斤的板栗可以卖到1.7元一斤,我赚的就是差价。”何文礼每次带两大麻袋板栗,乘坐蒙着帆布的汽车,一路颠簸到郑州贩卖。寒冬腊月,白天卖不完,就趴在板栗袋子上睡觉,冻得瑟瑟发抖。夜深人静,冻醒后又饿又累,想家又不能回,无助的心境常常使他泪流满面。可是,天一放亮,他就擦擦眼泪,继续沿街兜售,笑脸相迎。那一年,他们除去成本,三个人净赚700多元,一个人赚了200多元。回到家,他给家人买了5角钱的苹果,余下的钱一分不剩交给父母。

直到后来,他买来一辆大洋摩托三轮,只要有外地客商要板栗,他就不管白天黑夜送板栗。他的一双腿一个粗一个细,右腿相对灵活,左腿常常成为拖累。后来,他每年都能收购 600多吨板栗,通过贩卖板栗逐渐走出困境,在小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能人。1993年,原本准备一辈子打光棍的何文礼经过媒人撮合,与邻村一位心地善良的姑娘董连裙步入婚姻殿堂,生下一儿两女,过上了富足生活。后来,何文礼生意越做越大,收购的板栗卖到了安徽、山西等省市,成了名副其实的“板栗大王”。

20多年来,何文礼放过羊、养过牛、育过树苗、卖过板栗,拄着拐杖走过6个省,到过20多个城市,历尽千般苦,尝尽世间难。这些坎坷艰辛的磨砺,铸就他自强不息的品格。

主动攀“亲”:何文礼帮助10多位乡亲走出贫困

虽然个人挣到了一些钱,可当何文礼看到很多村民农闲在家闲着没有收入时,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办企业,赚更多的钱,帮更多人。于是在2013年之后,他开始做新型墙体材料生意,办工厂招工人,安排了一大批当地的村民。因为质量好、重诚信、讲信誉,很快打开了销路,效益也越来越好。

何文礼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当前脱贫攻坚大环境下,他没有置身事外,而是主动向确山县三里河街道申请帮扶4户贫困户,两年为他们捐款20000多元。

“每天忙忙碌碌,马不停蹄,闲下来的时候确实很少。每到这时,我就仔细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更加感激这些帮助过我的人。所以每次回家看到曾经帮助我的邻居们就想着回报他们,随后把这份情给予工作中认识的更多的贫困村民。在我眼里,他们只是因病因残致贫返贫,他们的干劲儿都很足,并不是懒汉,所以我们在他们背时的时候推一把,也许就能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雨过天晴。”何文礼记得父母年迈的时候依旧佝偻着身体捡柴种地,一刻也不停歇,他们与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婶子、大娘、大爷、大叔们一起组成他记忆中的故乡。正是这些记忆深处如刀刻在脑海的画面,成为他在父亲去世后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

2018年9月,何文礼向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捐献助学金5万元。村民张书照的女儿考上大学没有学费,何文礼向她捐助3000元。邻居的孩子病了,正因交不起住院费而发愁,何文礼拿着钱匆匆赶来:"给孩子治病要紧,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给我说。"

2018年10月,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全国金奖获得者,驻马店市上蔡盲人青年程东昊,历尽10年艰辛,想将他的所学向家乡汇报,用音乐会的形式感恩家乡父老,却因家庭贫困,一直苦于没有资金完成心愿。何文礼得知这个消息,慷慨解囊,为他赞助5万元钱。何文礼说:"他能够感恩家乡,回报家乡,说明他不忘本,有情有义,我喜欢这样的人,所以愿意帮他。"那一天夜晚,位于驻马店市区的会展中心内座无虚席,舞台中央,程东昊弹奏出一首首激昂澎湃的曲子……

悄悄来到现场的何文礼坐在台下,推己及人,被东昊自强不息的故事与倾心弹奏的乐曲深深打动,他泪流满面,拼命鼓掌。那一刻,他想了很多,小时候别说上学,连吃饭都无法保障,更别提理想。可是现在,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还能帮助别人,帮助一个不忘初心的孩子实现梦想。泪光中,他似乎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何文礼在河南省遂平县玉山镇有一个合伙企业,他也一直想为当地群众提供一些帮助。2018年12月8日,何文礼冒着严寒上路,从确山赶到遂平玉山镇,把11万现金直接捐给27名贫困大学生和10个村的爱心超市,了却他心中的夙愿。

2019年春节期间,他来到三里河乡中店村中后组慰问,88岁的孤寡老人张化云见到何文礼如见到亲人,"文礼,你又来啦?快坐快坐!"何文礼拄着磨得锃亮的木棍,笑眯眯看着老人,轻言轻语回应道:“大爷,我来看看你,你最近身体咋样?需要看病给我说,我带你进城找最好的医生看!”“那不孬,我有啥都会想着给你说,放心吧。”老人乐开了花。

该村像张化云一样的贫困户,何文礼主动帮扶了4个家庭。

村民何申申的老母亲长年有病,为给母亲治病欠下很多债,家里又有两个幼小的孩子,他也没法出去打工,家庭生活十分艰难,沦为贫困户。何文礼听说后,就把何申申和他妻子招进公司,管吃管住,两人每月工资6000元。何申申家脱了贫。在家乡,陆续有10多位乡亲靠着何文礼走出贫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牵挂英雄:一个残疾人帮助一个残疾军人

从老山前线负伤退伍的老兵刘大会,对战争的记忆深刻,更能体会到现在和平生活的珍贵。

1982年,年仅19岁的刘大会参军,地点在陕西合阳县,军种是陆军。“现在每每闭上眼睛,炮火连天、冷弹来袭的场景历历在目。我的很多年轻的战友在前线一个个倒下,每次想起他们,都会为他们骄傲。”刘大会1983年做到副班长,1985年转到陕西蒲城继续服役,是工兵,考核科目门门第一,爆破、障碍构筑、布雷、排雷等项目都不在话下。

随后的老山轮战,刘大会所在部队奔赴老山前线。在他23岁那年,在南方丛林密布、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一次与战友一起巡逻中,他被一颗流弹击中后猝然倒下,鲜血染红了南中国的土地。

“我根本没考虑过还能活着回来。”刘大会随后被辗转送到青海人民医院、云南76医院、西安323医院等医院进行治疗,大大小小做了十几个手术,每天面对的都是伤残的战友与医生护士,不过总算保住了性命。那些年,他一直生活在轮椅上,根本没奢望有一天能够站起来,走起来。

“我参军期间已经结了婚,妻子在家伺候老人照顾孩子,而我始终在医院接受治疗,先后做了多少次手术已经记不清楚了,可是我内心始终想着有一天能够站起来。”经过长期的康复训练,凭借坚强的意志,刘大会最终拄着拐杖站起来了。

等到他拄着拐杖回到家乡,距离当初参军已经整整七个年头,而他也被评定为一等伤残。

何文礼偶然听说了刘大会的感人故事,于是就拄着拐杖主动找到刘大会,想看看能够给他提供什么帮助。

“看到文礼拄着一根木棍,我也拄着拐杖,相视一笑,随后两人眼圈都红了。”刘大会清楚地记起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有些局促,有些不解,更多的是面对陌生人同为残疾人的同命相连。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彻底从战争的残酷中解脱出来,遇到人都会忍不住回忆那些战争场面,讲述着共和国的钢铁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

“你到我们公司当保安咋样?”两个汉子寒暄过后,何文礼红着眼睛提议。刘大会点下头,用力拍拍何文礼的肩膀,这事简简单单就算定下了。

何文礼开出的条件是管吃管住一个月5000块钱工资,这在豫南小城简直可以算作高薪。刘大会的工作就是开门锁门,对于他来说这份难得的工作并不太累。逢年过节,何文礼还买来年货让司机给他送过去,还特意交代买两条香烟。何文礼从不抽烟喝酒,可他心里知道刘大会的喜好,长期日夜颠倒的不规律生活,加上负伤治疗期间的苦闷养成了没事抽几口的习惯。

在刘大会心中,何文礼与自己无亲无故,之前从不认识,“他一个残疾人还想着我这个残疾军人,从内心讲,真的非常感慨。”

从2013年起,刘大会就一直在何文礼的砖厂当门卫,两人也以哥们相称。

何文礼从没把帮助别人看成骄傲的资本,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多年来,他累计捐款近百万,安排就业300多人,安排残疾人13人。2019年春节前,他向全市残疾人捐赠1300件棉被、1300件大衣……这样帮助别人的点滴,在何文礼身上数也数不尽,他自己记也记不清。然而就是这一件件在何文礼看来举手之劳的小事,让他在群众心目中树起了好口碑。何文礼获得驻马店市“助残脱贫先进个人”,2019年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9年11月,中国企业慈善公益500强发布暨第三届中国企业慈善公益论坛在北京举行,重磅发布了2019中国企业慈善公益500强榜单。何文礼荣获“中国慈善企业家”荣誉称号,他的公司荣获“中国慈善企业”荣誉称号。握着奖杯,拄着拐杖,何文礼脸上挂满笑容。

从“心”出发:把爱的种子种在孤寡老人与乡亲们心中

2020年1月11日,尽管行动不便,但何文礼仍带着满满的爱心与诚意来到确山县、泌阳县的贫困户及父老乡亲家中开展慰问活动,把爱的种子种在每位孤寡老人与父老乡亲心中。这是何文礼每年的必修课。

“爱心可以传递。春节前我来看看他们的生活好不好,年货办了没有,这样心里才踏实些。”何文礼说。

天寒地冻,确山县三里河街道中店社区年近九旬的张化云老人对拄着拐杖的何文礼说:“文礼,冷不冷?进屋坐会儿。我给你烧点儿开水暖和暖和。”“老张叔,你最近身体还好吧?有啥困难尽管给我说。”何文礼看着老爷子激动的模样赶紧上前搀扶。

张化云老人患有糖尿病等,耳聋听不见,可他每次得知何文礼来看他时就早早穿戴好,站在门口迎接。“文礼这孩子心眼好,从最开始他主动来看我,有整整6年了。”听着张化云老人的话,何文礼连忙说:“可别这样说,我也是从穷日子过来的人,咱致富不能忘本。”

这里面还有一个温暖的故事。张化云原本按照他的情况需要住进敬老院,可是老人习惯了一个人生活,加上自己的房屋前些年倒塌,邻居就让他住在自己家中,当成自己的家的老人看待。每天送吃送喝,虽然邻居家并不富裕,可是女主人有一副热心肠,专门腾出一间房子让老人居住。平时换洗传单被罩都是邻居家的女主人亲力亲为。

“你看文礼这个情况还照顾素不相识的老人,作为邻居我觉得这没啥。我的孩子都把他当成自家亲爷爷看待。”通过女主人的叙述,扑面而来的是暖暖的春意。

该村贫困户李毛一只眼看不清东西,身体有残疾,还有祁小民、祁根山家中也都很贫困。这些年来,逢年过节,何文礼都会主动看望他们,给他们送吃送喝,还时不时送些零花钱。其中张化云已经帮扶了10多年,逢年过节,送米面油、棉衣棉被。刚刚搬进经过危房改造的新房的李文中告诉记者,他家盖新房,何文礼送来1000元钱,还低于市场价为他家送来建筑材料。

接过米面油等慰问品,这些村民脸上乐开了花。李毛说:“不忍心让文礼关心挂念。我们不是亲戚胜似亲戚,我们这些穷亲戚每年都牵挂着他的心。”

根在“南何”: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都承载着回忆

行色匆匆,翻过这道山,又过那道梁,跨过一座又一座桥,来到确山县石滚河镇何大庙村南何庄。这里是何文礼出生的地方。

南何庄的那一株株几搂粗的古板栗树显得那样苍凉。

这些古树曾经是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何文礼下雨天躲雨的地方。"赶着羊放着牛,晴天牛喝哪里的水,人就趴在地上喝哪里的水。夏天遭遇雷雨天气,因为不懂雷电知识,就躲在那些高大的板栗树下,直到雨停或者转小。这些树在我们小时候枝繁叶茂,结出很多板栗,如今结的很少了,应该是真的老了。"何文礼讲述这些往事就像过电影一样,是那样的有画面感与现场感。

寒冬里的群山与静默的树木,都是季节呈现给我们的别样盛宴。春天郁郁葱葱,夏天鸣蝉聒噪,秋天板栗飘香。冬天,漫长的日子从此开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那样熟稔,老乡说出的温暖人心的家常话,犹如不小心从头顶崩落的一颗栗子令人充满喜悦。

“无论事业做到何种地步,无论我获得党和政府给予的多少荣誉,都不能忘记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棵树都承载了我儿时的回忆,见证我曾经奋斗的历程。”回忆着自己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何文礼非常感慨。

听说文礼回来了,该村60岁以上的村民纷纷围上来,与何文礼拉家长。

“文礼,你也是个残疾人,每年都回来看我,我心里过意不去。”“文礼,有你这份心,我觉得这个年过得有滋有味。”“你不是那忘本的人,与我们非亲非故,小时候我没有白疼你。”这些年迈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打开话匣子,回忆着何文礼小时候的事情,纷纷感慨身边的人与物发生的巨变。

91岁的梅荣老人听说何文礼回来了,拄着拐杖,踏着泥泞,颤颤巍巍地赶来,用枯树皮样的手紧紧握住何文礼的手。“梅大娘,你冷不冷呀?我从没有忘记小时候的事,那时您看我又累又饿,就给我水喝,给我饭吃,这份恩情我永远还不完。”何文礼掏出慰问金,送上米面油,与她说着话,祝愿老人身体健康。

村民提起何文礼滔滔不绝。村民常建平因病致贫,生活困难,他说:"要不是文礼送钱送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度过这道坎儿 。"

每次回到村里,何文礼见到村里一些老人在一起聊天就会掏出兜里的钱塞到老人兜里让他们买点好吃的。“人要懂得感恩,小时候,左邻右舍没少照顾我,如今我生活好了,不能忘本!”村民罗秀英年过八旬,她远远看到何文礼就喊他的乳名,俩人握着手,说着家常话,场面十分温馨。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富裕起来的何文礼老家一定建得非常漂亮,然而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普通的瓦房,木门也已破旧,大门上的锁只是挂着。“文礼是个好人,他眼里看不得人受苦,自己兜里有一块钱也想着买个馒头给人家送去。”邻居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何文礼听后心里暖暖的。

他说:“将心比心,我原本就是个穷人 ,经过这么多年打拼过来的,照顾他们我很坦然。”

“文礼仁义得很,每次回到村里,见到孤寡老人都会给个三五百元的零花钱,遇到有困难的乡亲随手就是千儿八百的”。

南何庄24位六旬老人都收到了何文礼的一份新年礼物。他们开心地接过这些礼物,感激的话说不完。

从南何庄来到泌阳县付庄村范岗村慰问村民,已经是当天中午,该村40多户村民聚集在一起,分别收到爱心企业家何文礼送给大家的新年慰问品。

“郭保险、郭保停、秦书保……”村民按照村干部喊的名字领取米面油,大家开开心心,念叨着何文礼做的好事。

“何文礼是个实诚人,逢年过节来看我们,好人!”“文礼这个人真好,与我非亲非故,还想着我。”听着村民的话,何文礼主动与他们打着招呼,拉着家常,询问村民家里有什么困难。

有一位78岁的孤寡老人,早早地守在现场。何文礼看到后拄着拐杖,把礼品送到他家。了解到现场有一位视力残疾的村民,何文礼悄悄塞给他1000元慰问金,他还塞给另一位有困难的村民2000元现金。

“我做这些事不求什么,看到谁有困难总想着伸手帮扶一把。”何文礼对记者说。

奔波一天,坐在车上的何文礼发出轻微的鼾声,旁边的一根拐杖,是他自强不息的人生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山回声 :十万大山里的板栗树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道路越走越宽阔,日子越过越滋润。

大山深处传来阵阵回声:每到春夏秋季节更替的时候,覆盖在南何庄的这身衣服也会变换着色彩,春心萌动的时刻,是迎春、紫云英与野桃花盛开的季节,空气中飘动着花影绰绰,在光影流动中带来洋槐树的满身清香,也会在红花洋槐的别样情绪中酝酿着一壶老酒,这阵阵酒香引来蜂拥而至,这里是蝴蝶翩跹的世界,每一个清晨与黄昏都会有这些柔弱的舞者在每一朵黄色的红色的紫色的花朵上唱一首隽永而缠绵的歌谣。

杜仲、板栗、梓树、黑豆树、野毛桃、山楂树、山杨树中间寻觅,寻觅玉兰花开,在枣花、杏花、苹果花里寻找,寻找水果的味道,在梨树桃树山核桃树上渴望,渴望一个硕果满枝的金秋迎面而来。山林里的涛声阵阵,每一次努力都是那样熠熠生辉。

云散天霁,阳光从未有如此温暖地照在每个人身上。是自然之手推开一道道敞开的大门。

无论是深山里静默的大山还是那些古老而漫长的季节里依旧挺拔的板栗树。有人说古树成精,有人说岁月如流,有人对生活充满感激,有人依旧在前进的路上,突突突马达声起,一定是生活原本应该有的样子。

何文礼从小就跟着何大庙村的梅向本学习嫁接技术,肯吃苦,不提任何条件,深得老师喜欢。一斤板栗可以培育多少苗,什么时候嫁接,他通过摸索了如指掌。

2002年退耕还林之后,大片的裸露的山坡需要种植树木,何文礼嫁接板栗苗的同时培育马尾松、雪松等树苗出售。

他还作为技术员带领本村10几名村民远赴湖南、云南、湖北帮助人家嫁接板栗苗。为赶时间,板栗苗还是白花花脆生生的时候何文礼就带着村民嫁接,刀起芽入,麻利地缠上塑料布,一刻不停可谓通宵达旦。

仅仅云南一地,他们就嫁接了五六十万株板栗。如今,这些分布在十万大山里的板栗树成为当地村民的摇钱树。

“我当时捐出了20多万株松树苗,就是考虑到每年夏季暴雨来袭,山洪肆虐,很多土地都被无情冲刷,树木可以培根固土,更可以提供新鲜的空气,有时候我也想,这些树木见风就长,应该也是绿树成荫了吧。”忙碌起来的何文礼这些年来从来没有过问这些捐出去的树苗种在哪里,有一次他路过一大片松树林,就与放牛的老汉拉家常。老人回忆,这些松树苗是乡里分给各个村由各村义务出劳力种的,“听说这些树苗是何大庙一个残疾人捐出的,你看看好人有好报,这些树长得多好!”

残阳如血,拄着拐杖的何文礼的影子被拖出很长,谁也没有发觉他的眼眯成一弯新月。

人物档案:何文礼,1967年11月生,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肢体残疾,河南省确山县石滚河镇何大庙村南何庄村民,2019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被评为“驻马店市第三届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