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拦截高超音速导弹,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

目前美国的拦截武器主要有“萨德”系统、“标准”-3系统等等。那都是用弹头动能碰撞的方式来拦截导弹。但是实际上,当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超过6马赫数之后,“萨德”和“标准”-3导弹的拦截概率也是很低的,这两种拦截导弹的飞行速度也不比来袭导弹高到哪去,没有速度差的这个优势。要想拦截高超音速导弹,谈何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想到了激光反导。激光速度当然比导弹的速度要快得多。但是激光反导也有难题,因为高超音速导弹的表体可以承受高达2000度的高温,激光功率要足够大才能击穿导弹壳体。这又带来了适用性的问题。激光器基座太大,不但部队不可能机动部署,还会因为目标太大首先被别人给摧毁了。

现在有了解决的办法了。根据香港南华某报的报道,中国科研工作者已经找到了办法。他们发现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策略,由原来的击穿烧毁改为溶解防热涂层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道称在今年1月份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气体物理》上的一篇论文称,激光的照射会对高超音速导弹的材料产生破坏性作用,这将会影响其气动流场的结构,相对较低功率的激光束也能够对高超音速导弹的特殊涂层造成伤害,从而让高超音速导弹失去控制。

研究显示以6马赫的速度飞行的导弹被激光束击中的时候,如果光束的功率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000瓦的工程大气压时,会导致弹体表面的涂层明显剥落。而一旦失去这种特殊的涂层,高超音速导弹就会容易过热,让导弹弹体分崩离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研工作者在风洞实验当中发现,把工程气压提高一倍,在每平方米2000瓦工程大气压的高功率光束之下,涂层可以在1秒钟内烧穿。虽然从理论上说激光功率越大,击穿目标的能力越强,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超大功率的激光器是难以达到军队适用程度的,因为超大功率激光器需要大型的电源基站,需要方便适用的机动平台等等。而这并不具有战术运用的前景。

研究者们在实验当中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在每平方米1000瓦工程大气压下,激光虽然不足以损坏基底金属,但能量扩散却很容易会导致涂层材料更多的剥落。

这个规律特性为未来使用激光武器防御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打开了方便之门,因为实际上不需要一味地走加大功率的路径来发展高功率反导激光器。即使要达到激光光束的功率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000瓦工程大气压,达到这个适用程度也不容易。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兆瓦级激光武器能将作用在目标上的功率拉到每平方米数百瓦。要想达到每平方米1000瓦的能量,需要将激光器的功率达到千兆瓦级别。但是这已经距离到达适用程度不远了。相信再经过攻坚克难这个技术是可以克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普遍的观点认为激光武器很难对付高超音速导弹,因为这种武器的表面涂层本身就能承受数千摄氏度的高温。但中国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认识,这项研究成果必将促进中国的激光反导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要知道,美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发展还没有达到部署的要求呢,而中国的激光反导技术就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老美会不会感到心里挺郁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