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黄色面孔的男人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他就是白宫里的首位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也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这位出生在美国、生长在美国的能源部长,直到50岁才第一次回到江苏太仓的故乡。

更令人欣喜的是,国外的功成名就并没有腐蚀朱棣文的内心,反而公开承认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那么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背后,有什么励志故事?他又为何对中国存在如此深厚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不被父母看好的孩子

每当被问到自己的家庭,朱棣文都会无奈地表示,自己出生于科学世家,祖辈父辈以及哥哥们都是大学霸。

“我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来有6个高等学历,我只有一个。我得了诺贝尔奖后,差不多和他们打平了。”

朱棣文的无奈并非夸大事实,而是对自己家庭的真实感慨。

朱棣文的父母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前往美国麻省理工留学。

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物理博士,弟弟朱钦文同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还获得了法学博士双学位。

据朱棣文统计,他的父兄中至少12人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

而朱棣文排行老二,是家族中唯一没有考上哈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的人。

在兄弟们的衬托下,朱棣文的成绩平平无奇,他的父母和老师也经常拿他与哥哥们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不论朱棣文如何努力,都无法赶得上哥哥的成绩,这一时期的朱棣文十分不自信,甚至有两个月的时间拒绝去学校。

多年后回忆这段经历时,朱棣文依旧记忆犹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时常会感觉到自己是个笨蛋。”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被父母看好的孩子,日后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他小时候的“调皮捣蛋”。

从幼儿园起,朱棣文就十分喜欢动手。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朱棣文经常能组装出飞机、军舰等玩具,客厅中随处摆放着他的工具。

上小学时,普通的模型已经满足不了朱棣文,他开始到库房中找零件武装机器人,他的物理知识和机械知识也因为这一兴趣而得到提升。

朱棣文的房间里,全都是金属支架、螺丝等零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的父母却十分开明,从不会阻止儿子的不学无术,反而尽力提供支持。

一次在餐桌上做化学实验时,餐桌直接着火,家里一片狼藉,吓得朱棣文大哭起来。

妈妈却将火熄灭后安慰道,

“别担心,桌子修好还能用,你继续做你的事。”

有了父母的支持,朱棣文在自己的手工上投入了更多精力,将脑海中的稀奇古怪的想法都变成了现实。

高中毕业后,朱棣文没考进常春藤大学,而是进入罗切斯特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物理领域。

可一贯支持他的父亲,却质疑让儿子学习建筑,理由是朱棣文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学习建筑可以发展得更好。

朱棣文再三坚持下,父亲也只能尊重儿子的选择,朱棣文从此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诺贝尔物理学之路

早在初中时,朱棣文就被几何和物理所吸引。到了高中后,朱棣文的物理学和微积分知识突飞猛进,为后来的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大学时的朱棣文,每天徜徉在物理学知识的海洋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多年后的演讲上,朱棣文也曾向众人表示,大学生活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大学毕业后,朱棣文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研究生,成为实验物理学大师欧根·康明斯教授的研究生。

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大家都默认理论研究者比实验人员更“高级”,只有无法研究理论的人,才会不得已去做实验。

可康明斯教授却对实验极为推崇,经常走出办公室进行科学实验,还教导学生们,

“应该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学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科学技术才会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康明斯的影响下,朱棣文更加热衷于物理实验,甚至逐渐变得阳光、自信。

经过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学习,朱棣文进入贝尔实验室,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9年时光。

组成世界的原子,以每小时4000千米的速度不停运动,所以抓住原子一直是物理学界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也对朱棣文说道,“要是能抓住原子多好呀,我失败了,你来试试吧。”

带着前辈的期盼,朱棣文一直寻找问题的关键。

直到一个大雪天,看到外面被冻住的植物,朱棣文想到了先将原子冻住,交给他的速度后再进行捕捉。

就这样,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朱棣文用六道激光从不同方向照射原子,将制冷效果控制到接近绝对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原子速度就会变得极为缓慢,因而易于捕捉和操控。

解决了这个难题,油田、矿藏勘探、DNA链及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个看似简单的成果,朱棣文却带着团队整整奋斗了20年。

虽然在朱棣文的成果发表之初,就有许多实验小组超过了他,甚至研制出了更高效的捕捉方法,可这一切却建立在朱棣文的研究成果之上。

1997年,凭借着这项研究成果,朱棣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位曾经生活在家人光环下,成绩一直达不到要求的闯祸小孩,终于凭借自身的能力完成了逆袭,成为人尽皆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不过朱棣文的脚步却并没有停止,反而继续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1997年,朱棣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华裔能源部长,清洁能源推行者

2004年,朱棣文受邀担任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劳伦斯伯克莱国家实验室主任。

这个实验室隶属于美国能源部,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实验室。

此时的朱棣文已经意识到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成为一名身体力行的环保宣传者,带领实验室着手进行新能源的开发。

更重要的是,朱棣文也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利用科技解答能源问题,朱棣文曾说过,如果等到确定时后再开口,环境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现在人宁愿花上万美元修建大理石厨台,却不愿意用这笔钱解决厨房能源利用效率。”

“看到气候变化的危险后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我们必须思考做什么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2007年,朱棣文联合加州伯克利大学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实际行动号召寻求可替代的新能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朱棣文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时,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注意到了这位环保人士。

在竞选总统时,奥巴马的王牌之一,就是摆脱石油控制,并承诺在第一个任期结束时,使美国原油消耗至少有10%的比例来自再生能源。

另一张王牌,则是奥巴马打出的环保牌,承诺在任期间减少温室气体、降低石油消耗,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此之前,布什政府一直不理会国际上的批评,并拒绝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书上签字。

奥巴马刚一就任总统,就提出将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研究,并减少对中东和委内瑞拉进口石油的依赖。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棣文与奥巴马拥有着同样的主张。

在这关键时刻,朱棣文被任命为能源部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内阁成员,也是白宫首位华裔能源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一直以来都不愿正视全球变暖问题,朱棣文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内外都拥有极高影响力,本人也是环保的坚定支持者,是奥巴马最合适的政策践行者。

有了朱棣文的帮助,奥巴马的声望进一步提高,同时能推动美国成为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导角色,进一步提升美国的影响力。

美国政府也曾发表社论,支持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

更重要的是,这位具有中国血脉的能源部长,上任之初就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甚至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召见,对中国来说是个不错的机遇。

美国能源部副助理部长也表示,朱棣文曾经与中国进行可再生能源合作。如今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势必会加强中美之间的能效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正如大家预料的那样,朱棣文确实对中国具有深厚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四、朱棣文的中国情

早在1998年,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朱棣文应邀到上海演讲,其间受到父亲的嘱托,前往江苏太仓寻根,这也是朱棣文人生第一次重返故乡。

这一年的朱棣文,已经50岁,见到家乡人的第一句话,朱棣文问道,“你们也知道我获得诺贝尔奖的事?”

太仓政协副主席、侨联主席曹浩回答道,

“怎么不晓得,家乡人民都引以为傲。”

2000年8月24日,朱棣文携同夫人吉恩再次前往太仓祭祖,见到了更多亲人,也了解了太仓的变化。

这天晚上,曹浩向朱棣文赠送了他的祖父和祖母的两张照片,朱棣文欣喜若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朱棣文的叔父、婶娘、姑妈以及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共20多人从上海、南京等地赶来。

看到如此多的亲人,朱棣文十分感动,让堂妹朱文静将每位亲人介绍一遍。

介绍到长辈时,朱棣文夫妇就起身鞠躬,介绍到同辈时,二人就握手致意,为了让美国的父母也能见到亲人,朱棣文专门用相机拍下照片。

这次祭祖过程中,朱棣文还参观了刚成立不久的“朱棣文小学”,并与兴趣小组的学生们见面,观看孩子们做手工。

这次回乡祭祖,是难得的一次家族大团圆,也见证了家乡太仓的飞速发展,更从下一代看到了希望。

此后的时间里,朱棣文每年都会回到中国演讲,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在朱棣文心中,虽然自己生长在美国,但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表示,

“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当然是美国人。但我的祖籍在中国江苏太仓,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所以,有许多基本的价值观,我想我是中国的。 ”

唯一让他遗憾的,就是中文没学好。

在他还在上学时,父母曾将他送到补习班学习中文。可朱棣文对死记硬背的文科不感兴趣,也就错失了这个机会。

回到家乡后,朱棣文每次都会后悔这个行为。

在朱棣文的带动下,中美加上了关于新能源与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也消除了一些误解,中美两国都在可再生能源以及全球变暖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就。

这位拥有中国内核的华裔科学家,在2013年向总统奥巴马提出辞职,从此专心于学术研究及环保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他的夫人吉恩介绍,不论在什么时候,朱棣文都十分热爱生活,还拥有一身不俗的厨艺,每次家庭聚会时都会大显身手。

辞职后朱棣文将更多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前往中国的时间也多了起来,或许对朱棣文来说,这样简单又纯粹的生活,同样充满了乐趣。

结语:

朱棣文虽然从小生长在美国,但他的父母却是中国高才生,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朱棣文,身上兼具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

从不被看好的捣蛋鬼,到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白宫首位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一步步走上了事业顶峰,完成华美蜕变。

在功成名就之时,这位极具影响力的华裔代表,用自己的方式感恩祖国,促进了中美两国的科技交流。

让每一位海外游子都铭记自己的根,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朱棣文:我有一些人生经验,和年轻科学家分享 澎湃新闻 2020-10-31

中国知网《夫人吉恩眼里的朱棣文》——王萌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mjz80qGfPOXG9Pnoc3Bz4nGbapiQJdDMrbPFq3Cg6QHE0jhl1ydhzy8uiykjBQZCbFYsDm4EumD5-61Ft_ogtdb_PnavCF2TWIXILanzoVtu1bpXW_h-_aL7ayPeUra01Js0Q_YM59E=&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中国知网《朱棣文教授的故乡情》——章昌贤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mjz80qGfPOUEpnVgijaQ-WTR8P5yKlcpUv368fw07es1e2UrvQox2PjGhsrL6Ys_LO8CKzDfxRGIrsTbdihv4BOo6_i8nD3qZ5LO4m4e-CVUhIA-PaYAQdcVPba_4JJI-tJDac83mIfhBEXPD17WvQ==&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中国知网《朱棣文入阁 中国的机会与挑战》——龙楠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mjz80qGfPOUAGrs1iIpNB4ggxK08Iw7K0Ubdemcbaf0NKpOqWc2KXwDjsC5-0pagypQgTZbSd_UF0UXilT9MtGAnJpp6D1G9vORWXQtLkzb-2CG0xEhEb2i_PRh8tafY_rHd1AjpVdM=&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