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3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公安局姚集派出所创新“三位一体”数字化政务服务,将84项业务做成数字化二维码。群众通过自助扫码,即可获取业务办理所需材料。同时,姚集派出所还增设驾驶员远程体检机、违章自助处理机和身份证自助取证机等,方便群众自助便捷完成相关业务。图为姚集派出所数字化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业务。
  人民视觉

智慧城市发展迎来“新蓝图”。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单元,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是反映数字中国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日前,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

《意见》对智慧城市发展提出了“全域数字化转型”要求。

什么是全域数字化转型?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司长吴晓宁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全域数字化转型就是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行全过程,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城市全面落地。

《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整合、信息共享、技术难度、安全问题、人员培训、资金投入等。

在受访专家看来,数据整合与共享是首要挑战。“目前,政府部门、企业数据多储存于各自系统,易形成数据孤岛。同时,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不同的系统和平台可能采用不同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不利于数据整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说。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还面临来自技术方面的压力。天使投资人、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数字化转型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以及如何及时更新和升级技术,是城市面临的挑战之一。

“人才短缺是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另一大挑战。”王鹏介绍,城市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专业技能的人才支持。目前这类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如何培养和引进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满足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是当前城市亟待破解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确保各个部门和领域之间的数据互通和共享?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隐私?如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这些都是城市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意见》围绕总体要求、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以及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适数化改革提上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首次提出适数化改革。

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副司长陆冬森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伴随着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与治理体系的深化重塑,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不只是发展的问题,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基于上述情况,陆冬森认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在强调以数字生产力赋能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要推动适应数字生产力的相关组织、流程、机制等生产关系优化调整,是数字时代城市全要素、全过程的转型。

陆冬森表示,适数化改革就是要消除阻碍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制度藩篱和堵点卡点,主动对不适应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变革重塑,推动跨领域、跨部门业务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制度创新。

“适数化改革是根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改革。例如,一些城市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郑磊说。

在王鹏看来,开展适数化改革有利于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提高决策效率和精确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城市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公共服务。

事实上,地方已经有适数化改革的实践基础。比如,重庆市推进建设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对城市的治理网点、管理流程进行了系统性改造,带来了新的变化。

郭涛认为,在推进适数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解释性、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性。同时,还需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以便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推动适数化改革。

郑磊提醒,在推进适数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研发和应用、人员的培训和激励等。此外,还需要关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与其他改革措施的协调和配合。

在袁帅看来,推进适数化改革需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互联互通;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领域;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数据合规;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意见》重点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规范、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创新设计,提出开展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理念的适数化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规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体系。

既要重建设也要善运营

《意见》在创新运营运维模式方面提出,探索建立结果导向型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

为何要创新运营运维模式?王鹏认为,传统运维模式往往依赖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导致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面对突发事件和故障,传统运维模式响应速度慢,难以及时解决问题。此外,由于缺乏智能化手段支持,传统运维模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系统环境和业务需求。

郭涛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城市数字化运营运维过程中,传统运营运维模式可能存在效率低、响应速度慢、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

围绕创新运营运维模式,王鹏建议,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服务平台。例如,广东省深圳市通过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整体效率,减少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同时,可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运维的智能化水平。”王鹏说。

王鹏还建议,进一步推广云计算和云服务。通过云计算和云服务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云计算和云服务具备弹性的扩展能力,能满足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在运营运维模式创新上,国内有一些值得推广的做法。”袁帅举例说,一些城市通过引入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和服务,实现城市数字化运营运维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未来,可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运营运维体系,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参与城市数字化运营运维工作。

针对运营运维缺乏可持续性等不足,《意见》从三方面提出创新运营运维模式的工作方向:一是运营体系上,要加快建立城市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的立体化运营体系。统筹推进城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让公共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将数据作为智慧城市运营的关键要素。

二是运营机制上,要打造多元共建的生态圈。探索新型政企合作伙伴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智库和金融机构等组建城市数字化运营生态圈。

三是运维方式上,要推动形成统一规范的运维体系。在制度要求、管理流程、技术标准等方面,加快形成一体化、规范化的智慧城市运维体系,逐步推动“烟囱式碎片化运维”向“整体化运维”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城市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发挥预算绩效管理考核“指挥棒”作用。

陆冬森表示,考虑到智慧城市“重建设、轻运营”问题由来已久,建成即落后、上线即淘汰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要从制度上重点考虑,通过探索建立以问题解决度、用户满意度等应用效果为导向的运营预算和评价考核机制,通过一体化规划、专业化建设,提前谋划运营重点,取得人民满意的运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