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房企正轰轰烈烈地杀入上海,有些房企已黯然离场。

就像年轻人热衷于前往一线城市打拼一样,许多房企要想突破规模,也会考虑将总部迁往高能级的城市。

北上广深也就成了房企必争之地,上海可以说是其中最受偏爱的那一个。

不少房企在扩张时期都会考虑将总部迁到上海,或者设立双总部。

而魔都,也随之见证了诸多房企的兴衰起落。

那么,如今那些沪漂的房企们,过得怎么样了呢?

01 闽系

曾经风光不

曾经在知名房企中,闽系也占据了半壁江山,一度成为黑马房企的必备标签。

凭借“高杠杆、高周转、强扩张”策略,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那个时代,闽系也迎来黄金发展期。

最早盯上上海的就是闽系房企,1999年世茂率先进军上海,2000年旭辉也来到上海,进入了发展期。

从那之后,陆续有多家闽系房企将总部迁往上海。

2012年,阳光城从福州搬到了上海,之后就是阳光城的高光时刻,先后进入千亿、两千亿房企队列。

总部落户上海可以算得上闽系房企的常规操作,2016年至2017年,上海迎来了闽系房企的“搬迁潮”,中庚、融信、正荣、禹洲、中骏等等也在这个时期将总部搬至上海。

2019年,三盛入驻上海虹桥,欲冲击“销售千亿、资产千亿”双千亿目标,2020年是三盛的高光时刻,当年该公司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额439.5亿元。

可以说,以“爱拼才会赢”为精神内核、敢拼敢干的闽系,不少成员在上海跨越了千亿门槛。

然而随着政策的收紧,市场开始下行,这些闽系房企似乎也在一夜之间突然崩盘。

2021年,中庚重心撤回福建大本营,现在的上海总部早已名存实亡。

2022年7月,因无法兑付一笔美元债,三盛宣告债务违约,这一年,三盛撤离了上海。

还留守在上海的闽系房企,大多也都风光不在。

比如禹洲在2020年启用深圳总部,此后禹洲开始深圳-上海双总部模式,2021年,禹洲将深圳总部大楼质押;于此同时世茂也将上海总部大楼上海世茂大厦,进行抵押融资。

如今沪漂的闽系,已经没有销售能到千亿的房企了,有的甚至连曾经巅峰期的零头都没到。

有房企落寞,也有房企开始崛起,比如“新”闽系象屿,有厦门和上海双总部。此前一直默默无闻,从2022年新董事长上任后开始崛起,从2021年的169亿到2023年的425亿,业绩增长250%,成为新的行业黑马。

02 苏浙系

双总部变单总部

说到苏浙系房企,入沪反而更像是就近原则。

苏浙系中最早入沪的,是1993年在常州成立,2009年转战上海的新城控股。

其次到来的,是2016年相继加入上海大军的中梁和中南置地。

而弘阳、祥生、港龙则都是在2019年左右相继入沪。

2019年2月情人节当天,弘阳官宣将正式启用上海总部。同时,弘阳依旧没有放弃南京总部。

自此,弘阳开启了南京-上海双总部模式,直到2022年,弘阳将总部撤离上海。

除了弘阳,撤离上海的还有同样设立了双总部的祥生。

不过祥生表示,这是要将上海的职能中心转移至杭州,双总部合二为一,统一管理。

在整个行业下行期,双总部回归单总部,也许是一个好选择,回归地方,资源更集中,也更容易发展。

03 川渝系

有离去有登场

此前入驻上海的川渝系房企有2015年抵达的协信,其次是2017年加入的东原,以及2019年驾到的蓝光

协信曾是重庆本土房企前三,全国房企50强,后来成为了房企资金危机中最早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房企之一,现在没怎么有消息传来。

东原在业内有着一流的产品力,自市场下行后一直苦苦支撑,不过还是在近期暴雷了。

蓝光在川渝系中曾经也是稳步向上的存在,2019年9月启动“上海+成都”双总部后,依托上海的强大资本和资源,迈入千亿阵营。

然而,蓝光集团仍难以避免地遭遇流动性危机,无奈之下只能放弃了上海总部,回归成都。

说到川渝系房企,还是得提到龙湖。

作为房企优等生,龙湖发展得相当稳定,在上海布局了多个项目,但总部多年前就设在了北京。

不过龙湖从2022年开始就计划在上海设立第二个总部,2023年已经逐步将部分航道搬入上海,准备大战拳脚。

结语

有人黯淡退场,就有人迅速占领市场。

如果说曾经的黑马房企的关键词是疯狂扩张,那么如今还能安稳站在台前的房企,大多是靠稳健+区域深耕。

比如大家都眼熟的滨江,节奏一直没变,也并未有明显扩张,在行业普遍业绩下滑的时候,销售额1534.7亿元,逆市同比增长6%,排名提升至第11位。

还有伟星、大家等等浙派房企,都是十足的稳定派、务实派,很少大规模离开浙江,主要围绕杭州市场及省内进行开发。

除了这些深耕区域的房企之外,还有一类稳健派比如瑞安、恒隆、路劲等等港资房企。

这些港资房企能对抗周期,离不开一个稳字,港企几乎不提全国化,普遍不追求高杠杆、高增长,负债率也更低。

这些房企只追求稳健,做好区域深耕,在现在的周期下成为新的派系。

放眼当下,房企各有各的难处,但如今的相同之处在于,从扩大规模,变成了如何“活下去”。

关于今天的分享,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