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上海市卫健委官网发布了《2023年上海市人口监测统计资料主要数据汇编》,其中的关键数据,迅速引发网络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最新的生育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知:

2023年,上海常住人口一孩率为66.24%,二孩率为29.10 %,多孩率为4.21%;

上海户籍人口一孩率为74.03%,二孩率为24.02%,多孩率为1.84%。

对比2022年,2023年上海总和生育率再次下降,仅为0.6。

户籍人口平均初育年龄也有上升趋势,为31.66岁。

这座与世界接轨的大都市,似乎发展节奏更快了——年轻人似乎都为了事业与前程奔波着,没人生孩子。

0.6的总和生育率是什么意思?又代表什么概念呢?

总和生育率,解释的通俗一些,就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位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学界将总和生育率1.3,作为生育警戒线,一旦低于这个数,就被称为“低生育率陷阱”或“极低生育率”。

前段时间,韩国的超低生育率一度在网上爆火,被称为“绝育之国”。

不少年轻人都戏称,韩国年轻女性是“吾辈楷模”,说不生就不生,把全国总和生育率拉到0.8,首尔总和生育率更是低到0.59,排世界倒数第一。

没想到国内数据公布之后,让人大跌眼镜——上海在总和生育率上比韩国整体还要低!

从幼儿园入学统计数据来看,生育率越来越低带来的后果更是直白:短短五年时间,入园的孩子减少了近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常来说,特大城市的生育率就是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都非常高。

年轻人在追求事业和梦想的同时,不得不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琐碎的柴米油盐。

这些因素面前,年轻人连自己生存发展都要付出莫大努力,更别说在面对生育问题时,必须做出更加谨慎的考虑。

越发低迷的生育走势,带来的不仅是幼儿园入园率的减少,还有中小学学生数量的减少,青少年人口比重的减少以及老龄化的加剧等等一系列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专业人员曾呼吁,广大男女青年要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不要错过最佳生育时间。

更有妇产科医生曾主动发声,如果没有人选择生育,那人类医学在妇产、儿科等方面的研究会出现滞后问题,如果不断发酵下去,那将会造成医学上的后退。

但专家的角度,和这批符合最佳生育年龄的年轻人,很明显是不同的。

面对专业人员的呼吁,当代年轻男女有着自己的思想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现在的生存压力很大,也很穷,不打算生孩子。”

“穷人生孩子是很不负责任的事,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未来。”

这句话不是一个普通年轻女孩的抱怨,而是一位就读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女生,在接受采访时,深思熟虑说出的看法。

面对采访记者提出的问题,这个女大学生可谓语出惊人,态度十分犀利。

可见不仅是上海,北京年轻人对生孩子的热情也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她的回答逻辑性很严密,记者在听到她的回答之后也反驳不出,只能说现在年轻人真是“敢说”,直接揭开现在婚恋市场的扎心真相。

这段采访视频发布后,网友们纷纷就不同的观点发表言论。

支持她的人认为,如果家庭贫穷还要生孩子,那不仅会增加家庭经济压力,孩子之后的成长也会被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能给孩子好的生活环境,还不如不生,经济能力和情绪价值都达不到。

从小听着“家里没有这个条件”、“要节约花钱”,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不自信的情绪,这种“凑活长大”是害了孩子。

有一位出生在多兄妹家庭中的网友,就举了实际例子:

一家五六口人,本来生存压力就大,父母又根本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得到偏爱的孩子尚且只有温饱,不被父母重视的其他孩子只能自己孤独长大。

这样的孩子不仅“起跑线”就比别人落后,长大之后心理上也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就是这么长大的,当然不希望我的孩子经历和我一样的童年。”

“可是我又没信心真能把他养好,我从小听着我爸妈教育的那一套,有的想法已经潜移默化了。”

不支持她的人则认为,这个女学生没有尊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没有尊重人类的传承和发展。

养育孩子是成年人生活的过程,是人生必经的一环。

如果人人都觉得自己养不好孩子,人人都不想生孩子,那人类岂不是要灭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能够给父母带来的,也远不止“压力”、“烦躁”这种负面情绪,父母子女之前的亲情,是漫长人生的一种安慰,那种亲情温暖不是用言语能描述清楚的。

现在的年轻人对世界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人生最美好、最单纯的前半部分。

年轻时自己生活自然是轻松自在,但等到了中年甚至老年,身边所有的亲人陆续离开的时候,难道真要一个人孤独终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双方的想法似乎都没有错。

这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原因,远不止是“费钱”、“辛苦”这些表面原因,这背后也是一代人的成长血泪。

1.生孩子的成本太高

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制约着成员的增多或减少,这是个绕不过去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的经济大环境,确实整体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但毕竟“普通百姓”占着最大的基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身边,我们自己,都是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省吃俭用能挤出套房来住,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和她们或是刚从学校出来,或是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刚几年,收入起起伏伏,每天的精力被工作压榨的一干二净。

在这种“自顾不暇”的状态下,再让他们去生育自己的孩子,这实在也是为难。

而现在生孩子也早不像之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种给碗粥、给块饼就能吃饱的状态,不用教辅导费书本费还能赚个劳动力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备孕、孕检、孕期营养品,到生孩子后期的康复、尿不湿、奶粉、幼儿辅食,再到之后的幼儿园、课外班,无一不是“吸金大法”。

要求高一些的家庭,还会给孩子买进口食品,就读外国语学校…

这些零七零八的东西算在一起,养育一个孩子到成年,不完全统计最少都需要5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只是给孩子用最普通的东西,再买些高档产品呢?再生个双胞胎呢?

如此花销,也难怪有人曾在社交网络上感叹,“这些钱都花自己身上得多爽啊。”

2、教育观念的冲突

前有长辈宠溺式带娃,孩子在马路边跌一跤,都能替孩子踩两脚骂“石头坏”;

后有90后叛逆带孩子,不买玩具孩子哭着不走,当爸妈的能和孩子一起耍赖,三岁的孩子最终落败三十岁的大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辈看着年轻人带孩子,气得教训他们不靠谱;年轻人看着老人带孩子,又沟通不了新时代教育方式,两代人往往吵得不可开交。

不仅是带孩子,此前“中国式父母”、“中国式教育”都曾经是热门议论话题。

每次只要有人带词条,就会有不少人在评论区“追忆童年”。

不少人少年时代都曾听过“家里没这个条件”、“爸妈都是为你好”、“好好学习,爸妈干什么都心甘情愿”这种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的父母似乎都经过统一培训一样,总能在孩子最需要肯定、最需要鼓励的时候,说一些背道而驰的话。

这当然不是说中国家庭的教育存在多大的问题,从本质上说,这种父母子女之间的冲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同。

我们的父母辈多数都是吃过苦、挨过饿的。

在他们当时的视角里,节约用钱才能细水长流的过日子,好好读书才能有新生活,为了能让子女过得好,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有些父母的表达确实不够到位,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可能带着自己主观的思维模式。

在中国含蓄的情感表达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总是存在沟通障碍,时间一长,大家对同一件事就会有冲突。

3、适龄女性的意识转变

这一点其实是大时代下,女性群体觉醒带来的附加改变之一。

时代发展下女性的成长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千百年前的“附属品”、“弱势群体”转变成今日勇敢独立的新女性,大家的观念有了鲜明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孩子也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她们能力出众,有些比男性更适合某个岗位,她们能为自己而活,能闯出自己的天地。

在这样的条件下,让正当事业上升期的女性选择回归家庭、怀孕妊娠、经历孕吐反应、挑战顺产痛苦、面临产后抑郁情绪以及短期内无法工作这一系列问题,确实令人感到反感。

在鼓励女性生育之前,最需要改变的不是女性自己的“叛逆”,而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群体的重视与尊重。

生育是人类繁衍的方式,但不是人类一生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能用固定思维去判断和评价的事,有些决定也不是必须要分出个对错来的。

幼儿园的入学率固然下滑明显,但各大企业裁员的名单也让人触目惊心,就业岗位越来越饱和,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稳定的工作。

如此巨大的竞争面前,即使生育了孩子,那“如何培养”又成了下一个被讨论的话题。

选择生育子女,就要把自己的快乐和苦难都带给TA,就要对一个新生命负责任。

如果自己真的还不能承担起这份责任,那不生孩子或许也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