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姜晓丹 廖艳萍 李国全

一个电饭煲、一盏台灯……这是来自困难家庭的一个个小呼唤,也是他们平常难以实现的心愿。

不过,这些微小的心愿,在广州市慈善会发起的“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以下简称“微心愿项目”)得到了实现。自2019年项目启动以来,每年全市上万个困难群众微心愿获“点亮”。

“我之前的心愿就是换个风扇。”今年61岁的杨叔是一名独居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没办法工作,平日里只能靠政府提供的特困金维持生活。杨叔轻抬左臂告诉记者,多年前,他不幸发生意外导致左臂受伤,现在必须通过绷带将手腕固定。杨叔表示,手部神经已经影响到了他身体的左半部分,经常会出现头痛、腿痛的情况,这也严重影响了他的睡眠,“经常睡不足3个小时就痛醒。”除了手部的伤痛,杨叔还有高血压等基础病。

杨叔不常出门,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对他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了解情况后,经常打电话关心杨叔的生活,也会定期进行探访和沟通。社工的介入让他的独居生活有了新变化,从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提供帮助。“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很感谢他们的。”一提起社工,杨叔就非常激动表示感谢。

杨叔家中为数不多的家电之一——风扇不能使用了,这对于不常出门的杨叔来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杨叔就将“希望能得到一个新风扇”这个心愿告诉了社工。在了解情况后,社工通过微心愿项目为杨叔申请了一个新风扇。“新风扇用起来很好啊。社工还帮我把家里的开关都换了,现在更方便了。”杨叔提起被实现的微心愿时,话语间充满着对社工的感谢。

其实,像杨叔这样,通过“微心愿”项目实现了自己心愿的市民,在广州还有不少。喜欢画画的困境儿童有了新画笔;中风的老人有了助行器……微心愿项目作为广州市慈善会品牌项目之一,自2019年10月启动至今,已累计为超6万户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受惠超17万人次。

“我们的初衷就是做好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的衔接,我们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对困难人群进行帮扶。”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副主任冯现介绍,广州市慈善会联合全市数百个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公益慈善机构等,通过入户探访、电访等方式征集困难群体的“微心愿”,帮助困难家庭实现价值300元至500元的微心愿。

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广州市慈善会拨款慈善资金,社工购入物资,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生活所需。此外,他们积极联动各方资源,不仅有全市爱心企业及理事、会员单位等热心参与;同时还通过互联网募捐的新方式,例如与南都共同推出的微心愿网络认领平台,发动社会爱心人士进行捐赠,以精准对接困难家庭,帮助他们实现微心愿。

目前,微心愿项目已筹得款物超2000万元。其中,广州市福彩中心秉持“扶老 助残 救孤 济困”发行宗旨,自2019年起持续支持微心愿项目,累计捐款捐物超250万元,满足困难群众得电饭锅、米油包、棉被等日常生活的心愿。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广州市慈善会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做到了共性和个性的有效结合,通过个性包和定制包来精准实现困难人群的心愿。“像是到了六一,孩子们可能需要玩具或是想去游乐场,这些需求是共性的,我们就会联系爱心企业,准备一定数量的定制包给他们。到了中秋就准备月饼,冬天放一些御寒的棉被。”冯现表示,个性包则是为了满足困难人群自身的需求,例如更换旧家电、添置特定的生活用品等等。

微心愿采取“慈善+社工+志愿”的模式,联动社会各方参与慈善。除了入户探访收集困难群众的心愿外,心愿物资也是由社工送到困难群众的手上,“虽然现在物流很发达,但我们还是鼓励志愿者将物资送上门。”冯现认为,这样能够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

据了解,“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的服务对象涵盖了广州市低保低边对象、困境儿童、特困人员、困难老年人、孤寡老人、贫困重度残疾人等六类兜底保障困难群体。“虽然我们定的目标是每年实现1万户困难家庭的微心愿,但其实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据了解,微心愿项目启动至今,累计实现超6万户困难家庭微心愿,超17万人次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