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脾虚的人老得快”,因此调理脾胃显得尤为重要,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味中药是一味医家常用药材,在众多的医家书籍里,都将其称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常用于脾胃病证的治疗,以调养患者脾胃,这味中药材就是白术。

白术这味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入药记载是在《神农本草经》里,不过,在最开始,白术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且统称为“”,是后来经过了医家的不断研究和临床运用,才有了苍术和白术之分,且分别被用于不同病症的治疗和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药白术的入药部分主要是干燥的根茎,中医认为,这味中药味道甘苦,具有温性,归脾经和胃经,因此,在治疗脾胃病症方面,常常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若是出现了以下4个常见症状,那么用这味中药,或就可以帮助我们改善。

1.脾胃气虚

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我们身体里的气血多半都要通过这一脏腑转化而来,若是脾胃功能出现了异常,那么自身的气血生成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而且很多时候,身体之所以会出现病症,往往就与气血异常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气机和血液运化失常,常见的引发病症有诸如气短懒言、食欲减退、腹泻便溏等,而白术这味中药,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作用,便能很好地用以改善,因此,在临床上也备受医家推崇,在明代大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也说过,单用白术就能对脾胃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而若是将其与同样具有补气之效的人参合用,药效便会更加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若是脾胃虚弱的同时,还伴有食积气滞等病症,那么也可以将白术和具有消食理气的中药一同搭配,共同改善这一病症,比如枳实,这味中药就具有很好的行气理气效果,可以很好地缓解身体出现的气滞

2.水肿

在中医学里,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湿的能力,若是这一职能出现了异常,那么身体里的水湿代谢就会紊乱,水液就无法循着正常的轨道运化,进而在身体里泛滥,而且水湿沉降,因此,脾胃不好的人大多还会有下肢水肿病症出现,对此,则需要注重健脾祛湿。

由于白术具有燥性,可以“燥湿”,进而改善水湿,只不过,白术之所以是祛除水湿的要药,关键还在于健脾,能够通过脾胃健利,来恢复运化职能,以此来将身体里的水湿化解,并从根源上,祛除水湿病症,在使用上,常常会跟同样具有祛除水湿的茯苓、猪苓、泽泻等中药同用,其中最有名的方剂,莫过于张仲景收录在《伤寒论》里的五苓散,健脾祛湿,调理脾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痰饮病症

上面已经说到了,脾虚会引起水湿内停,不过,水湿也经常会和另一个病邪交错,它就是痰邪,脾胃是痰湿病症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而这一病症常会伴有晕眩、心悸、咳痰清稀等表现,白术既有补气健脾的效果,同时还具有燥湿利水的能力,健则水湿自除,痰饮可消,故亦为治痰饮之良药。

4.自汗

脾气虚,卫表不固,可致自汗白术通过补气健脾,来固表止汗,关于这一功效,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也有所提及,认为白术可以治疗自汗不止,在临床上,常常会跟麻黄、黄芪等中药材搭配,来增强止汗的能力。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白术虽然味甘性温,可以益气固表,达到止汗的效果,但更多时候用于表虚自汗,而对于因阴虚不足引发的盗汗病症,则需要通过与其他中药配伍来加以调理。

当然,白术的功效还并不仅限于此,据现代研究发现,这味中药虽然不入肝胆经,但在保护肝胆以及降脂降糖方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白术里含有的有效物质,可以明显抑制肝脏损伤,同时还能增加胆汁分泌量,使其更好地参与食物消化。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