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赵博宇)5月27日,北京市政协召开"提高养老服务性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市政协委员杨莉珊在座谈交流环节中发言表示,建议北京进一步完善养老护理专业的技术职称体系,设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接轨初、中、高级职称,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杨莉珊表示,目前培养养老人才的途径主要包括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养老护理员专业培训机构、远程培训平台、养老服务机构这几类。尽管养老人才的培养途径并不单一,但在人才培养层级上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一极是养老护理员,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基本的技能培训,缺乏标准化,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机构培养出的护理员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上参差不齐;另一极是养老运营管理,目前仅在有限的十几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在这两级中间有大量的养老相关专业技能领域存在真空地带,养老人才梯队尚未有效建立。

对此,杨莉珊建议,设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并给予相关养老护理人才以匹配的职称体系与晋升通道。同时,完善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关于养老专业的多元化课程设置。在杨莉珊看来,"初老"一族对于活力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逐渐提升,这也催生了很多针对初老人群的新兴岗位,如老年营养师、运动指导师、文娱活动师等。相应人才的培养在传统养老机构中并不常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对具备专业素养的各类养老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此外,杨莉珊还建议更大空间地拓宽养老护理员的人才来源,鼓励引导相关机构的人才流动与转型,例如家政、物业、医疗护理等关联领域。发动社工群体,通过培训、技能考核、多点执业、增加津贴等方式,引导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