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刘洋

“凌晨四点的淄博”第一季②丨铁路编组场里的“拉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凌晨四点的淄博”第一季②丨铁路编组场里的“拉风”人

凌晨4点的淄博,第一缕阳光还没来得及穿透云层,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睡梦中,但城市却已然被辛勤的劳动者叫醒,早有人在岗位上忙碌着。5月25日凌晨4点,位于临淄区的国铁济南局淄博车务段东风站内灯火通明,59岁的赵启功和58岁的贾明孟是该站的拉风连结员,他们已经在夜色中工作了近10个小时。

东风站是胶济线中部的编组“咽喉”,每天来来往往的货物列车到达这里,按照不同的运行方向重新进行编组,组合成一趟新的列车,再从这里驶向全国各地。

作为编组场作业前的第一道程序,“拉风”是铁路特有的工种,赵启功和贾明孟就负责这项工作。“‘拉风’,其实就是给制动的列车松开刹车,是为了列车下一步解体做好准备。车辆解体后,车厢才能被重新编组,组合成一列火车再出发。”赵启功说。

凌晨4点,伴随着钢轮驶过的吱吱声,赵启功和贾明孟开始了当晚第八列货物列车的拉风作业。赵启功半蹲着身子,捡起一块路基石,用力往后拉动拉风杆,将石头塞进拉杆空隙处,随着“嗤”地一声响起,副风缸内的余风被排出。

当了30多年的拉风连结员,赵启功和贾明孟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现在我只要看一眼拉风杆空隙,就能有八成的把握一次找准石头,塞入空隙,从而提高效率,缩短作业时间。”赵启功自信地说道。

接着,赵启功和贾明孟快步走到下一节车厢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弯腰、拉风杆、卡“石子”……“夜间拉风作业,特别是两侧都有车的时候,我们在‘铁胡同’里光线不好,要时刻关注脚下安全。你看这种平板车就相对来说比较难拉,因为它的拉风杆位置较低,我们通常需要趴在地上才能检查。”赵启功介绍道。

此时对讲机传来了指令,“1场6道,机车头即将转出,注意安全。”“5号收到。”赵启功迅速应答并停止手中的工作,站到安全线内。“现在拉风作业较以往,要求更加细致、严格,对安全更有利。”

拉风作业看似简单,实则十分重要。若拉风不充分,则会造成列车排风不彻底,轻则产生安全隐患,影响解编进度,重则造成安全生产事故。“一列车的拉风工作必须在45分钟内完成,不能延误。拉风速度慢了,就会影响其他线路和区域车辆运转效率。”赵启功介绍道。他的搭档贾明孟跟在他的后面检查确认,再按计划摘开车辆间的软管。

“想做好拉风工作,不仅身体要灵活,还得特别能吃苦。夏季高温天气,我们每出来一趟,要在阳光下暴晒近40分钟,衣服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十分难受,满是盐霜是经常的事。而冬天寒冷天气,我们穿多了,身体笨重不利于‘拉风’,穿少了就会冷,走完一趟,经常里面出了汗,但外面很冷。”赵启功说。

第四节车厢、第五节车厢、第六节车厢……没过几分钟,赵启功额头上就渗出了汗珠……

“每一节车厢,我们都要挨个弯腰拉风、蹲下摘管。一个夜班下来,我们一般要对七到八列货物车进行拉风作业,弯腰七八百次,步行近20公里,这远超于常人一天的运动量,腰疼是常事。”赵启功介绍道。

凌晨4点30分,赵启功和贾明孟一人在前进行拉风,一人在后复检,完成了第八列货物列车的拉风作业。

明年11月,赵启功就要光荣退休,“在工作中,我精益求精,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但是对于家庭,我感觉亏欠很多。由于铁路工作的特殊性,我对家里照顾的比较少,等退休后,一定在家多陪陪家人。”

不同于熙熙攘攘的站台,热闹非凡的车厢,拉风员的战场就是这满载货物的列车编组场。短暂休息后,赵启功和贾明孟又继续奔向另一列货物列车,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保障着南来北往货物列车运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