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河北一户普通的农家里,农民朱海清正照顾母亲张翠萍喝药。

母亲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但她那双眼睛却始终明亮,炯炯有神。

临终之前,母亲抓着他的手十分郑重的说道:“我死了之后,无论你在家里发现什么,都不要声张,就当做什么都没看到。”

母亲的吩咐别有深意,但朱海清根本听不明白,他只能低下头垂泪连连称是。

母亲操劳了一辈子,终于躺在床上缓缓闭上双眼,当母亲抓着自己的手松开那一刻,朱海清悲痛不能自已。

母亲在十里八村都是有名的热心人,去世之后很多人都来吊唁,朱海清在大家的帮助下办完了母亲的丧事。

在给母亲收拾遗物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母亲临终前古怪的嘱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朱海清在家里毫无头绪的寻找起来,但无论是柜子里,箱子里还是厨房的灶台底下都没有什么收获。

他当时几乎都要放弃寻找了,直到有一天,妻子无意间挪开母亲睡觉的床,结果发现床下放着一个上锁的盒子。

夫妻两个想办法把盒子打开,一股纸张发霉的味道,直冲天灵盖,接着他们发现,这里面一张又一张竟然全部都是欠条。

欠条的借贷人写的是八路军某部,而收款人正是朱海清的母亲张翠萍。

从小到大,朱海清从未听母亲讲过和八路军相关的事情,他以为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没想到八路军还曾经给母亲打过欠条,结果夫妻两个粗略计算之后发现,仅粮食一项就高达数千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记得当年抗日战争的时候,日军在河北奉行三光政策,把他们家的田地和粮食全部烧成一把灰,全家人饿的只能吃泥土和草根。

这种情况下,母亲是如何帮八路军筹集到几千斤的粮食呢?

但此时母亲已经去世,根本没有人能够回答朱海清的问题,于是他遵循着对母亲的诺言,仿佛忘了这件事情一样,和妻子过着正常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正在田地里浇水的时候,村头的老王突然神神秘秘的找到他:“村口来了一个男人,说是要找你妈。”

朱海清吓了一跳,赶紧放下东西,跑到村口去查看。

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站在村口老槐树底下,男人的警觉性很好,朱海清还没来得及靠近,对方就转过身来。

朱海清率先开口:“请问您是来找张翠萍的吗?”

男人点了点头,脸上冷淡的神色一瞬间合缓过来,他亲切的询问朱海清:“我是来找他还钱的,你是他的什么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他这么说,朱海清一瞬间明白过来,此人大概就是当年给母亲打一下欠条的人。

“我是他的儿子,我母亲已经过世了。”

朱海清一边领着客人回家,在路上简单交代了家里的情况。

当得知朱海清的父母都已经于前几年去世之后,男人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悲怆的神色。

男人说他叫李运昌,是当年的一名八路军战士。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支小队转移到他们村庄附近作战。

当时日军刚一把火烧光了附近的粮食,又开始到处搜捕年轻的妇女。

八路军制定计划,打算把村庄附近的日军一网打尽,但考虑到敌众我寡,他们只能在村子里暂时蛰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是快速行军,战士们这次转移只带了少量的干粮,没过几天,他们就把随身携带的东西全部吃完了。

当时他们全军都在日军的包围圈中,如果从外面购买粮食很容易就会被日军发现。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寄希望给当地的村民,热心的张翠萍大姐听说他们的情况之后,拍着胸脯保证抱在自己身上。

后来张翠萍翻山越岭,从附近不少村庄借来了大量的粮食,1时之间八路军支付不了如此高昂的费用,所以就给张大姐打了欠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之后我们就想归还你母亲的,但因为种种原因耽搁下了。”李运昌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公文包:“我们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把粮食折算成现金还给你。”

朱海清听了之后却连连摇头:“我母亲能够为八路军做贡献,我们一家倍感光荣,欠条的事情就不要提了,这些钱我是不会要的。”

无论李运昌怎么坚持,朱海清都不肯收,他为母亲感动的同时也开始学习母亲。

从此之后,朱海清更加勤奋的工作,用螺丝钉的精神为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红色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