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CEO的十八般武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实习生 石楚园

核心提示

近日,“千万工程”发源地浙江启动了2024年度“浙江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并给出了学员学费、培训费、资料费、食宿费全免的福利,足见对“乡村CEO”这一群体的重视。

乡村CEO是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专门人才,通俗而言就是来帮村里“做生意”的。

新时代乡村振兴,急需经营类人才。近年来,重庆涌现出了不少“乡村CEO”,有的是乡村聘请的专业经营人才,有的是身怀一技之长的乡村创业者,有的则是土生土长的农村能人。他们把人才、资本、技术、项目等不断带到乡村,赋予乡村新的活力。

提到CEO,不少人脑海里首先闪现的是都市精英的形象,他们锐意创新、敢闯敢干,带领企业在商场上披荆斩棘、发展壮大。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不少人才开始投身乡村这片热土,渐渐衍生出了“乡村CEO”这一新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书勤(左)在城口县北屏乡太平社区草莓种植基地走访调研。受访者供图

当“CEO”与“乡村”搭配在一起,听起来似乎“又土又潮”,但究其本质,仍然是要“做生意”。在这群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CEO”眼里,一个村子就仿若一家企业,他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眼界,盘活村里的资源,让一个村庄做大做强。

在重庆,“乡村CEO”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又是如何做活乡村生意的?

专业人士成为总经理 领着农民“闯市场”

今年,已是何书勤在城口当“乡村CEO”的第3个年头了。他来的那一年,还没有“乡村CEO”这个概念。

2021年,何书勤离开重庆农业担保有限公司,接下了城口县的“英雄帖”,担任城口县大巴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公司总经理,公司由全县1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构成。

20万元左右的年薪、提成激励机制以及城口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何书勤的主要因素。他认为,一定能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来:“好生态肯定能产出好东西,但就是资源太碎片化,需要人来整合及对接市场。”

“什么是市场化?”听到这个新理念时,村民们面面相觑。何书勤只能从“CEO”秒变“业务员”,他每天拎着一个公文包行走在乡村,以部分村集体托管给公司的资金作为启动金,到村里“拉业务”,主动给村集体策划产业项目。

投资养殖大户改造生产设施、为村集体牵线搭桥引进业主开办民宿、和村集体合股卖饲料……何书勤从一个个项目入手,带领村民逐步与市场化发展“接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营民宿多年的刘晓波(左一)与潼南区小舟村村民查看蔬菜生长情况并商议采摘价格。受访者供图

治平乡新红村的致富带头人李文成就体会了一番市场化的滋味。李文成做腊肉10余年了,已从家庭小作坊升级到拥有养殖场和专门腊肉炕房的“2.0”版本,年产腊肉10余吨,于是便想进一步升级为“3.0”版本——建新的生产线,在县城开一家门店,把腊肉卖进商超。

接到李文成的诉求后,何书勤上门考察。一看,他家腊肉还是简易包装,没有任何产品认证,一块拎起来有五六斤重。“这不行,这肯定进不了商超。得改,按照市场需求改。”他对李文成直言。

在何书勤指导下,李文成逐步对腊肉产品进行升级。大块头被改成1斤左右的小块装,产品申请了认证,增加了礼盒装,注册了“巴渝味”品牌。

“多亏何总的指导,我现在有包装、有品牌,还带着产品去参加各种展销会,效果好得很!”李文成说,去年腊肉销售400余万元,翻了近一番。

何书勤做的事,正是千千万万个农村职业经理人正在做的:让一个个乡村产业,更适应市场需求。

直播带货很流行,渝北区统景镇职业经理人张晓丽就开拓电商直播渠道,为村里的柑橘、李子、梨子带货;酉阳河湾村的土家吊脚楼有历史、有特色,但村民对其价值认识不足,职业经理人单一就修缮开设吊脚楼民宿,还成立民宿联盟带领大家抱团发展……

“村民不了解市场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对接市场、‘玩转’市场,让乡村已有的资源释放出更大的价值。”何书勤说。

民宿老板跨界卖蔬菜 把传统种植玩出了新鲜感

在“何书勤们”用现代企业思维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乡村里还有这样一群“CEO”,他们将自己的产业与乡村进行了嫁接,让乡村生发出了许多新鲜感。

最近,潼南区桂林街道小舟村新开张了一家民宿,名为“蔬菜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川区河图镇中图村村支书唐科忠操作旋耕机耕地。通讯员 陈珊 摄/视觉重庆

取这么有“新鲜感”的名字,是因为民宿的背后有一个菜园。在这里,菜地被划分得整整齐齐,竖着密密麻麻的竹竿,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静静地生长着,田间竖着一块“书菜计划”的牌子,颇有一番归园田居的逸趣。

在蔬菜产业比较集中的小舟村,此前还没有哪家民宿想到把蔬菜变成民宿的一部分。

初夏的午后,泡上一杯茶,坐在这样的院子里,民宿主人刘晓波也不由得生出感叹:做民宿这么多年,这才是我心目中属于乡村的院子,有一块菜园子、一个有光的大院坝、融入大自然的餐厅……

其次,这民宿“新鲜感”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家单纯接待餐饮、住宿的院子,而是打起了村子里其他菜地的“主意”。

开业短短一周时间,刘晓波已经组织了几批客人前来玩耍,他们在民宿的菜园里开音乐会、开展以书换蔬活动。同时,还组织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到周边村民的蔬菜基地,搞起了蔬菜采摘体验。

孩子们头戴碎花巾,挎上小竹篓,摘满一篓时令蔬菜就付给菜农45元,小舟村蔬菜的“身价”都坐地翻了一倍。

还有更“新鲜”的,这老板“不务正业”地推出了一个蔬菜品牌“青拾”,帮着当地一些优质蔬菜基地卖菜。各种优质时令蔬菜混装,七八斤一份,每份168元,算下来每样蔬菜贵上数倍,竟然也已卖出七八十份。

菜卖给谁了?刘晓波呵呵一笑:“我的客人撒。”

经营民宿多年的刘晓波,早就拥有自己的固定客群,而他们大部分都对优质农产品有需求。这次在潼南建的“蔬菜书院”,终于将这一块业务做了起来,由此也与民宿所在村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

“将我的事业与乡村产业、农户紧紧连结在一起,我感觉我的民宿才扎根了。”刘晓波说,潼南是蔬菜之都,产量大、品类多、品质优,但很多时候卖价却不高,“能用民宿为蔬菜产业赋能,让优质蔬菜卖出更高价格,让更多农户增加收入,感觉非常棒!”

如今,跨界玩乡村的人不在少数。原本做城市旅游的袁权“转战”乡村旅游,让石柱桥头镇长沙村从一个湖畔小村“变身”欧洲风情滨湖美镇,成了年轻人扎堆的打卡地;川美一群雕塑艺术家来到璧山七塘镇将军村莲花穴院落,改造农房,还建起了美术馆、艺术博物馆,一个破败院落就此成了一个艺术院落。

农村能人整合盘活资源 “打表”种植让土地效益倍增

还有很多乡村,资源禀赋、优势不太突出,难以吸引职业经理人和各类专业人才,这时候就需要农村能人们站出来大展拳脚了。

最近,在南川区河图镇中图村,村民们刚移栽完水稻就又开始忙着管护高粱、收割紫苏,大家的“日程表”被村支书唐科忠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南川,中图村没有亮眼的优势,发展也一直平平无奇。前几年,返乡包工头唐科忠接任村支书时,村集体账上只有500多元。全村有3000余亩土地,但6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70余人。

唐科忠认为,土地可以说是中图村为数不多的资源了,可要把这一资源盘活并发展产业,算下来一个人就要种40亩左右的地,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怎么办?分而击之!2021年,唐科忠带头成立了中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将村里的土地全部流转,随后拿出其中1800亩,引来两家农业公司发展茶叶和蓝莓产业。

对于剩下的1200多亩土地,唐科忠开始了“精打细算”——不仅要把土地都利用起来,还要提高效率,把地种出效益。

为此,熟悉农情农时的他,制定了严密的生产计划表,根据海拔高度、农事茬口,发展起了水稻、高粱、大豆、玉米、油菜、蔬菜、养鱼等多种产业,还从邻村吸纳村民前来帮忙种地。

他仿佛又做回了“包工头”,每天带着村民种完玉米种水稻,接着收菜籽再种大豆……总的来说,从年头到年尾,这1200多亩土地上的生产几乎一刻不停歇。

就在这样的“打表”种植下,中图村精准踩上了每个农时的节点,把种地的效益做到了极致。虽然都是传统农作物,但去年中图村种地毛收入居然超过100万元,利润约37万元,令许多人感到惊奇。

实际上,类似中图村这样的普通村子在乡村里占了大多数,从中诞生出不少能够灵活应变的农村能人。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田畈村,村支书曾瑞华返乡上任时,面临的同样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村子。动过各种脑筋,也想过各种办法,最后找到了突破口——田畈村的沙土适合种梨。

梨树种起来后,曾瑞华自掏腰包举办田畈村首届梨花节、首届梨子采摘节,还拖着两吨梨,趁着到重庆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的课余时间去“摆地摊”,硬是给田畈梨拼出了一条销售渠道。

“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直接对接市场,直接接受社会评判。对我们来说,经营好乡村,要做的很多,哪一样都不容易,还需要在干中学、学中干……”曾瑞华若有所思。

记者手记

经营乡村既要会运营又要懂人情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禀赋,这是村庄发展的优势。

有优势,就有发展的突破口。而“乡村CEO”就是帮村子找到突破口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两把刷子”,与乡村碰撞,就可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但随着乡村发展、建设的不断升级,现阶段对“乡村CEO”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要会经营、懂管理,更要懂乡土人情。

经营乡村,本质上就是在乡村“做生意”。乡村往往人口分散、资源分散,这就需要“乡村CEO”们能够有效整合利用乡村闲置资源,盘活“沉睡资产”,同时能够敏锐洞察市场需求变化,让这些乡村资源、资产更好对接市场,帮助村庄增强发展活力。 但做生意的同时,也免不了跟人打交道。专业的“生意经”在老百姓听来往往云里雾里,所以,“乡村CEO”还得会维护乡土人情,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把专业的事办到村民心坎上,这更加需要智慧。

这一点,在唐科忠这样的农村能人身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虽然不是专业型人才,但掌握了农村人、事、物的细枝末节,想村民之所想,所以能将种地这件事做到极致,也能号召村民参与进来,进而从有限的资源中挖掘出了巨大潜力。

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说到底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课题,当越来越多怀着专业知识的青年人才来到乡村,他们带来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经营理念都很好,但在落实层面,必须跨过乡土人情关,才能赢得村民信任,从而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各地在引进“乡村CEO”的同时,也应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农村环境与人际关系,快速融入乡村,才好进一步施展拳脚,引领乡村发展新气象。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