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蔡畅和李富春作为热血的革命青年,在追求共同理想的同时,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婚姻是在激动人心的政治氛围中开始的,然而不久后蔡畅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消息让她陷入两难:作为一个全身心投入革命的女性,她知道怀孕可能会影响她的活动,她甚至考虑过放弃这个孩子。但是,在她母亲葛健豪的坚决劝说和支持下,蔡畅决定迎接这个新生命,并取名为李特特,意为“特别的礼物”。

不久后,李特特出生,蔡畅也做了绝育手术,决定将自己未来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李特特还不到一岁,李富春夫妇就应中共的命令前往苏联深造,小李特特被留给了葛健豪带回中国。

直到1928年,当李富春夫妇学成返回上海,这座城市正处于政治动荡之中,白色恐怖的阴影下,常常需要更换住所和身份。他们终于将李特特接回身边,开始了一段充满不安和秘密的共同生活。

李特特从小就被教育要对外界保持警惕。她记得母亲曾多次嘱咐她改变称呼:“今天你叫王小花,明天可能就是张小云。”尽管她年纪尚小,但她已学会不多问、不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深夜,李富春夫妇改头换面地回家,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李特特大哭不止。在极度紧张中,蔡畅决定将她短暂锁在储藏室,以避免哭声引起不必要的注意。幸运的是,他们的战友周恩来及时出现,从储藏室中抱出了李特特,他温和但坚定地提醒蔡畅:“我们在为革命奋斗,但绝不能忽视作为父母的责任。我们必须更有耐心地教育我们的孩子。”

李特特的早年生活虽然充满了不确定和危险,但这些经历也让她逐渐成长为一个警觉而聪明的孩子,她很早就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父母的革命事业。

在1938年的春天,随着战争的阴云笼罩欧洲,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为了保护革命烈士的遗孤和一些高级领导的子女,他们被送往远在苏联莫斯科郊外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李特特,作为革命者的女儿,也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程。

莫尼诺国际儿童院是一个集学习与生活为一体的地方,孩子们在那里不仅接受书本知识的教育,还学习如何在艰难时期生存。1941年,当苏德战争爆发,战火逼近莫斯科时,李特特和其他年龄稍大的孩子开始接受军事训练,准备在必要时刻支援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一段充满苦难和挑战的日子。李特特在一家临时医院做志愿者,帮助护理伤员,她亲手包扎伤口,喂食失去行动能力的士兵,甚至在苦寒的冬日里,和莫斯科市民一起挖掘反坦克战壕,抵御德军的侵袭。

直到1944年,战火略微平息,李特特重返学府的怀抱,她先是进入了莫斯科的鲍曼工程技术学院,后转至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专注于学习农业科学。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位俄罗斯青年,两人的爱情在战火与重建的背景下缓缓绽放。1948年,他们结为夫妻,不久后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个拥有中俄血统的漂亮男孩。

1952年,带着学成归来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李特特和她的丈夫回到了新中国。尽管她的父母李富春和蔡畅在党和国家中担任高级职务,李特特并没有依靠家庭背景,而是在父母的鼓励下,带着仅三个月大的孩子前往北大荒参与开荒,她在那儿度过了三年艰苦但充满成就感的岁月。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如意。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李特特的丈夫因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加之工作的繁忙与两地分居,感到越来越孤立无援。最终在1960年代,他们决定和平分手,李特特的丈夫带着对中国生活的复杂感情返回了苏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55年,随着中国农业科学的迅速发展,国家成立了一个专注于原子能在农业应用的新研究机构。这个机构的目标是探索核辐射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农用潜力。李特特,凭借她在苏联学习期间积累的丰富俄语及科技知识,被调回北京,担任这个研究所的情报翻译。她负责搜集和翻译有关核能应用的全球研究资料,建立了一个详尽的资料库。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部分归功于李特特在信息搜集上的努力。

到了1988年,李特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休。尽管国家为她提供了优厚的退休待遇,包括一名保姆和一套宽敞的住房,她并未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相反,她将精力投入到了扶贫工作中,全力以赴地帮助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们。

1989年春,当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其资金非常有限,仅有十万元的启动资金。李特特积极参与,毛遂自荐成为基金会的常务理事,并在基金会成立之初就捐出了5000元。她深知基金会运营的艰难,便开始四处奔走,亲自上门募集支持。

李特特与许多潜在的捐助者进行了无数次对话,她坦诚地分享她的目标和理念,有时甚至是以泪洗面,向人们诉说贫困地区的状况。她常说:“我一个七十岁高龄的老人,以前从未想过要向别人伸手要钱。但现在,为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只能厚着脸皮,不断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她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支持扶贫工作,基金会的资金逐渐增加,能够启动更多的扶贫项目。李特特用她的晚年证明了,一个人即使在生命的晚期,也能够为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

李特特自己的电话簿里记载着无数中国政坛显赫一时的名字,这些都是她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尽管如此,李特特总爱打趣说:“现在他们见到我号码都怕,因为我一打过去就是求他们捐款。”

自1988年起,直到1997年,即使年岁已高体力不支,李特特仍然穿梭于中国13个省区的40多个贫困县。她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总是尽力为当地争取经济支援,九年间共募集到了1600万元的资金,直接帮助数万人改善了生活。她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送到了那些贫瘠的土地上,让那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在这一过程中,李特特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了贫困地区,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支持。她的努力被人们所认可和赞扬,为此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她“终身理事”的荣誉称号,以表彰她无私的奉献和卓越的贡献。

直到2021年2月16日,李特特因病离世,享年97岁。尽管她的身体已然离去,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一串串生命的回响和无数人心中不灭的希望之火。她的一生,是对于她青年时代信仰的持续证明:为了人民的脱贫和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